清明日对酒

  • 1、赏析
  • 2、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3、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岑参

  • 4、相关材料
  •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6、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7、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8、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9、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 10、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1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
  • 12、青海:指青海湖。
  • 13、宋陆游

  • 14、爱国名言
  • 1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17、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18、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19、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20、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2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 2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23、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24、唐杜甫
  • 2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2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27、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28、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陈嘉庚
  • 2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3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31、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3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3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34、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3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 36、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
  • 3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38、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 39、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
  • 40、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41、宋陆游
  • 42、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4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 4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45、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46、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47、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 4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 4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5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5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 5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53、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

  • 54、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
  • 5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56、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57、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5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