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

  • 1、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 2、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矣;

  • 3、润可资农亩,清能表帝恩。雨吟堪极目,风度想惊魂。
  • 4、怒洑生万滑,惊流非一状。
  • 5、王之涣似乎对黄河情有独钟,他的另一首“黄河”诗,也是脍炙人口:
  • 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____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 6、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____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 7、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黄河决于口而心不惊慌。
  • 8、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 9、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 10、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____李白《赠裴十四》
  • 11、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 1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13、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____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 14、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____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
  • 15、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____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 16、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____李梦阳《秋望》
  • 17、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
  • 1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____李白《北风行》
  • 人行沙岸小,树近夕阳多。
  • 19、人行沙岸小,树近夕阳多。
  • 20、译文: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一下子浊浪掀天。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 21、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 2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____李白《赠裴十四》

  • 23、思先哲之攸叹,何水德之难量。
  • 24、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 25、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 2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 27、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28、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 29、【描写黄河的古诗】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 30、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____李白《赠裴十四》
  • 31、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32、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 33、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 34、见君如见晋人裴叔则,如行玉山之上,朗然照人。
  • 35、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 36、《红楼梦》香菱学诗中香菱这样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可见诗人遣词之准。
  • 37、黄河(宋)梅尧臣积石导渊源,沄沄泻昆阆。
  • 38、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____胡秉正《咏贺兰山》
  • 39、《红楼梦》香菱学诗中香菱这样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可见诗人遣词之准。
  • 40、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 41、黄河夜泊〔明〕李流芳
  • 42、阅读/收藏是一种智慧,转发/分享是一种美德,评论/关注是一种鼓励!

  • 43、归时细雨正溟蒙,冷落关河已秋色。
  • 44、在荒漠中穿行的黄河,该是何等壮阔,何等大气!诗人就将这番景象很好的描绘出来:
  • 由题可知,这是诗人行舟黄河前往今河北清河县时所作的,诗人行舟黄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
  • 45、由题可知,这是诗人行舟黄河前往今河北清河县时所作的,诗人行舟黄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
  • 46、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 47、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 48、《黄河》(唐·罗隐)
  • 49、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想到夫君还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线心中凄苦哀怨。
  • 50、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____宋琬《渡黄河》
  • 51、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 52、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