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王国平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2、译文:”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
  • 4、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 5、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 6、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 7、如果有型是一种错,那么我已一错再错。
  • 8、●致远朗读|我们一起去看海
  • 9、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 10、《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则寓言。
  • 11、因为他们各有各的观点,都认为自己对。他们觉得太阳应该在他们所想的时候最近、所以他们争执不下

  • 12、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 13、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 14、关于春天的古诗8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 15、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 16、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17、本节课的磨课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 18、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
  • 19、译文:”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 20、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 21、还是一个高超、激情、浪漫的画家,把这个世界打扮的炫丽魔幻,让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2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 23、当中国处于正午的时候,地球的背面南美洲正处于午夜时分,此时的巴西大概是距离太阳最远的,因为中间要加上地球的厚度。同理,世界各地只有在正午的时候,才会距离太阳最近,其他的时间,都会有一定的角度,这些角度都代表着距离。
  • 24、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的就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的)像盘子,这难道不是远处小而近处大吗?”
  • 25、我的心里一直在念叨,“太阳,太阳”快升起来呀。
  • 26、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 27、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 28、黎明初晓,微露柔光,七月的清晨,独自爬上山顶,欣赏最初的日出,凉风习习,掀起丝丝长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天际的浑云渐渐散去,晨曦露出一双明媚的眼,缤纷朝霞缓缓渲染开,慢慢的一圈又一圈,如此清晰的足迹,将我的思绪拉长。
  • 29、18条趣味冷知识,知道3条以上称得上科普大神了!
  • 30、盈盈:这两个小孩后来讥笑孔子,您觉得这样应该吗?
  • 31、【两小儿辩日原文】为:同“谓”,说,认为。

  • 32、远处的天,一丝丝,一抹抹,一片片,一层层,全是金黄的云霞,稀稀疏疏布满了半壁蔚蓝——不,还是灰蓝色的天空。
  • 3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è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è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rǔ)多知乎!”
  • ●致远朗读|《黄鹤楼》(含译文)
  • 34、●致远朗读|《黄鹤楼》(含译文)
  • 35、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
  • 36、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 37、两小儿说的不对。正确观点: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理由如下:早晨的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
  • 38、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 39、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扇子的,小儿子是卖雨伞的。
  • 40、朝霞渐向这边扩散,头顶的天色也被那柔和的红色映得淡了,淡了。
  • 41、18条趣味冷知识,知道3条以上称得上科普大神了!

  • 42、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扇子的,小儿子是卖雨伞的。
  • 43、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2)辩斗:辩论,争论。(3)故:原因,缘故。(4)以:以为,认为。(5)去:离。(6)日中:中午。(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了。(9)则:就。(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1)为:是。(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16)汝:你。
  • 44、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
  • 45、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 46、最后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 47、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48、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49、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 50、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51、它仍不气馁,冉冉升起,但是云也反驳,遮住了所有太阳。

  • 5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 53、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 54、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 55、注重诵读,能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我采用自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的同时理解文章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从而达到把文言文读通、读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目的。
  • 56、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飘然飞行,追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 57、孰:谁。为:同“谓”,认为。汝:你。知:同“智”,智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