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一说指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又,东周时有河阳古城,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2023-01-29 17:26:16
4557
- 1、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 2、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 3、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 4、(洼然:低深的样子。
- 5、(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流传千古的思乡的佳句。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7、插茱萸的时候,发现少了我一个人。
- 8、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 9、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 10、“遍插”两个字写出了兄弟们相互插茱萸的热闹、欢乐,与后面的突然想起王维不在身边的难过形成强烈的反差。
- 11、及:来了…的时候。
- 12、(信然:果真如此。
- 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 14、“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 15、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 16、译文:
17、(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18、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 19、在诗歌方面,有他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 20、你看,17岁的王维用非常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思乡之情,这首诗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流传至今。其实王维还有一首思乡诗,也是语言极其质朴,但非常打动人,我们来读一读。
- 21、第16首丨第17首丨第18首丨第19首丨第20首
- 2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历时19年完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 23、指的是他的的亲弟弟。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 2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5、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 26、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27、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 28、(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9、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 30、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
- 31、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 32、(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 33、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 34、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35、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36、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7、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 38、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 39、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 40、赏析:“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 4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 4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这两个字说明“兄弟登高插萸”是王维的想象,这说明重阳节他太想念自己的兄弟了,身处异乡,他的心却想着和兄弟一起登高插萸。
- 43、插茱萸的时候,发现少了我一个人。
- 44、原文: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 45、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 4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47、鲁肃于是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遂:于是。
- 48、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 49、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 50、(王羲之(321—: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着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