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不为谁开,也可以为自己开。

  • 1、世上繁华三千,看淡即是浮云;
  • 2、探索人生意义,活出生命精彩!
  • 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4、事莫虚应,应则必办,不办便结怨。
  • 5、修行“改变命运”,请移步关注↓↓↓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 6、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 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 8、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 9、年华,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 10、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 11、若敬爱于他,以德自称赞,他德既称赞,乃是自敬爱。
  • 12、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 13、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 14、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 15、《赠东林总长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消沉,而是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理性的反思,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体现了诗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思想境界,更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创作背景此诗偈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这年神宗亲书一纸手札,将苏轼由被贬五年的黄州调往离京城开封不远的汝州任团练副史,这对谪居感到郁闷的苏轼来说心情略有缓解。不过团练副使只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虚职,苏轼的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苏轼的内心这时是既矛盾又复杂,既有对宦海浮沉的愤懑,又有洞悉

  • 16、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 17、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 18、而且以后当你看到生活中忽生忽灭、忽聚忽散、忽来忽去、忽增忽减这一切时,都要记住这是虚幻的客尘,全是错觉。
  • 东汉永平初的一天,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询问,知为西方之佛。于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国,去寻访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巧遇摄摩腾,就邀请他到中国。
  • 19、东汉永平初的一天,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询问,知为西方之佛。于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国,去寻访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巧遇摄摩腾,就邀请他到中国。
  • 2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 21、痛苦,是因为在乎。
  • 22、同时,人世间充满着诱惑,人太过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如果人能够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毕竟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 23、墓前拱形券顶的石碑上刻有“圣旨”、“敕赐”、“汉启道圆寂通摩腾大师墓”字样。
  • 24、欢迎您进入慧福生命文化(生命禅学)的空间
  • 25、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26、努力活着,做一个脸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五六岁,心里年龄比实际年龄成熟五六岁的人。不用一脸世故和一身盛气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和苍白,做想做的事,过简单的生活。面对谁都能平静相对毫无违和感。接下来人生的目标决定你生活的境界。
  • 27、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
  • 28、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太多的奢求,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最后是索求的越多,所得的越少,怀有一种无欲无求的心态,就不会为物质所累,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纷争,树立敌人,当一个人放下一切私欲时,就会达到“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的境界。
  • 2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 30、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 31、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 32、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 33、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
  • 34、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因果报应,许多事,要靠自己去做,才能深深体会个中滋味。
  • 35、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 36、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 37、——雪小禅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
  • 38、像这样麻痹自己,一天天地过去,逐渐就走到了死前。
  • 39、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
  • 40、欢迎您进入慧福生命文化(生命禅学)的空间
  • 41、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切莫刻意的寻求,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到此境界,才是开悟。
  • 42、痛苦,是因为在乎。
  • 43、欢迎您进入慧福生命文化(生命禅学)的空间
  • 44、而且以后当你看到生活中忽生忽灭、忽聚忽散、忽来忽去、忽增忽减这一切时,都要记住这是虚幻的客尘,全是错觉。
  •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45、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 46、《赠东林总长老》便是在苏轼有了这种思想转变后的作品之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成败得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而佛教的智慧,佛教的妙语更是让他实现了对人生苦难的超越。
  • 47、佛曰:白云无心,真如佛性。
  • 48、佛曰: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 49、若敬爱于他,以德自称赞,他德既称赞,乃是自敬爱。
  • 50、你越不要,它离你越近。
  • 51、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
  • 52、東坡游庐山,至東林,作偈曰:《赠东林总长老》: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53、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远离多少。
  • 54、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心灵的宽度,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做人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我们是轮回里漂泊的众生,走在一起就不会迷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