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借乐府古题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

  • 1、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3、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 4、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 5、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7、王昌龄 (旅望(一作出塞行))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 8、金沙滩里银绸子,鸟语芦歌塞上烟。
  • 9、独向烟波里,来浇万古凉。
  • 10、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
  • 11、逆旅不知何处好,听钟但觉此山清。
  • 12、柳中庸 (征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 1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14、黄河的水发源自昆仑山,它贯穿神州大地,气势磅礴;一路风沙,一路波浪,一旦洪水决堤,万千的黎民百姓将无家可归。

  • 15、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
  • 1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17、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 18、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黄河夜泊。》
  • 19、白话文释义: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 常建 (塞下曲四首) 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
  • 20、常建 (塞下曲四首) 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
  • 21、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 (塞下曲)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 22、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23、柳中庸 (征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 24、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 25、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 26、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炀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 27、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 28、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29、次旅台丰顺乡贤吴觉先生韵
  • 30、【有关黄河的诗歌】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 31、(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 32、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
  • 33、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
  •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34、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 35、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 36、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 37、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 38、少年自律轻名利,每为诗书注赤忱。
  • 39、啊,黄河!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 40、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41、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黄河夜泊。》
  • 42、岁月风云涌,山川锦绣裁。
  • 43、十二个月的奔流比死亡更坚决
  • 44、平生愿为万家食,一片丹心至死红。

  • 45、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炀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 46、这首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 47、金沙滩里银绸子,鸟语芦歌塞上烟。
  •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 48、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 49、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 50、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 51、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52、但你从没有看见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
  • 53、荡漾清波里,悠悠一梦长。
  • 54、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 55、这首《黄河》是诗人兼作曲家左河水的作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而下,一路东奔的磅礴气势与兴云致雨、滋润大地的形象。作品先后发表于《诗潮》及《中国诗词月刊》。后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56、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