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 1、白话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 2、可怜九月初三夜,月似珍珠露似弓。

  •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 5、⑶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 【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
  • 6、【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
  • 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 8、万木冻欲折,孤根⑴暖独回⑵。
  • 9、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 11、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 13、明年如应律⑸,先发望春台⑹。
  • 1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 15、【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的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 1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17、⑹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 18、【出处】唐·杜牧《秋夕》
  • 19、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 20、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
  • 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
  • 21、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
  • 2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23、⑵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 2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 25、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 26、风递幽香⑶出,禽窥素艳⑷来。
  • 2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 29、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 30、【出处】唐·李商隐《无题》
  •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 32、名家辑评:《瀛奎律髓》:寻常只将前四句作绝读。其实二十字绝妙,五六亦幽致。

  • 33、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 34、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 3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 ⑸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
  • 36、⑸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
  • 37、⑸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
  • 3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 39、⑷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 40、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
  • 4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42、《唐诗笺注》:气格矫健,绝不似僧家寒俭光景。宜其为少陵所赏识也。

  • 4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 44、⑴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 45、万木冻欲折,孤根⑴暖独回⑵。
  • 4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 4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 48、⑹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 49、⑴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 50、【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好似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幽怨的笛声,出征的战士通宵远望家乡。
  • ⑶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 51、⑶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 52、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

  • 53、名家辑评:《瀛奎律髓》:寻常只将前四句作绝读。其实二十字绝妙,五六亦幽致。
  • 54、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 5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 5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 57、白话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 5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 5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 60、风递幽香⑶出,禽窥素艳⑷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