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1、苏轼(1037-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 2、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
  • 3、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中,点明作者写作目的诗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是一首(勉励)诗,诗中的橘树和人的一生一样,需要好好把握。
  • 4、(唐诗三百首68)王维《洛阳女儿行》
  • 5、往期“小学生古诗词系列”链接:
  • 苏轼丨《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6、苏轼丨《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7、《山行》的意思: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 8、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作品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则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
  • 9、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扩展资料: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
  • 10、yīniánhǎojǐngjūnxūjì
  • 11、李白《赠汪伦》(云霞播讲)

  • 12、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 13、荷花凋谢,连那荷叶也枯萎了;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应知道,最美的景致就是在这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 14、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不是没有了,荷叶干枯后就不能挡雨了。所以说是没有了擎雨盖。雨盖:俗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15、李白《静夜思》(鸣儿播讲)
  • 16、蟠桃园,冬桃园各100亩分别出租
  • 17、《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 18、“橙黄橘绿”:朝中有新旧两党,闹得正欢,实为一丘之貉(如同橙橘),切记小心行事。
  •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19、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20、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王美琛播讲)
  • 21、刘禹锡《乌衣巷》(云霞播讲)

  • 22、(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 23、2)残菊犹有傲霜枝:菊,老苏自喻。“傲霜枝”:喻自己的骨气,节气,不服输的豪气,不会沉沦。
  • 24、杜牧《秋夕》(蒋慧婷播讲)
  • 25、【赠刘景文翻译】苏门六君子(按卒年排) + 乌台诗案时
  • 26、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27、《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 28、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29、✦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 30、《赠刘景文》全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花凋谢。犹:仍然,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赠刘景文》的诗意: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举。一年好景君须记,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 31、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32、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 33、《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此诗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 3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亦有作“正是”)
  • 35、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36、(唐诗三百首29)孟浩然《春晓》
  • 37、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 38、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 39、忆惜刘景文,其父死西战。
  • 40、四物:荷,菊,橙,黄。这四物有一共同特点,均为夏后败或熟。
  • 41、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

  • 42、3)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好景”:借喻,指当下的政治局势;“君须记”:老苏比刘老年少几年,此言发出,已是命令警告了。可见,老苏此时已经不再顾及什么人伦礼序了,这是最强烈的暗示,保命第切不可莽撞!
  • 43、杜甫《赠花卿》(张俊祥播讲)
  • 44、《登澄海楼》ClimbingupBlueSeaTower
  • 【赠刘景文苏轼】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
  • 45、【赠刘景文苏轼】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
  • 46、《舟夜书所见》ANightViewWhenIWriteonaBoat
  • 47、结交苏与黄,秦张同一贯。
  • 48、(唐诗三百首14)张九龄《感遇其四》
  • 49、héjìnyǐwúqíngyǔgài荷尽已无擎雨盖,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菊残犹有傲霜枝。yìniánháojǐngjūnxūjì一年好景君须记,zùn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最是橙黄橘绿时。
  • 50、【赠刘景文翻译】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51、《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具体原文如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