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 2、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7、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 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 9、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 11、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 1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 1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1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1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 19、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 20、小不忍则乱大谋。
  • 21、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 2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 2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 2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 25、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2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27、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 2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2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 3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3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32、尽信书,不如无书。
  • 3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 3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35、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 3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37、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 38、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 3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40、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4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 4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 43、有教无类。
  • 4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 4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 4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47、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 4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5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 5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52、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