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 1、(注释)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 2、注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3、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 4、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 5、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 6、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 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9、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 10、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12、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 1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15、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 16、(译文)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 17、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 18、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 1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 20、(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 21、10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 22、①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 2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24、(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 25、(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 26、“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 27、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28、(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29、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 30、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 31、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 32、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 33、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 34、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 35、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 36、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38、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 39、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 40、(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 41、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 42、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 43、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 44、《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
  • 4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46、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47、(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4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49、(注释)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 50、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 51、忠:旧注曰:近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 52、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 53、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54、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比于我老彭③。”
  • 55、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56、(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 57、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58、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