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善植因果。

  • 1、布施的真意是远离贪欲,而非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持戒的真意是表里如一,而非仅仅行为端正而已。忍辱的真意是包容仇人,而非麻木造作的忍耐。精进的真意是法喜充满,而非执着于努力修持。禅定的真意是保持觉醒,而非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智慧的真意是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 3、当有人迷途时,我们为其指条路;当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有人失意时,我们送去鼓励的话。这种慈悲之举在帮助、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这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当我们的内心充满慈悲,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时,我们就与佛菩萨是一样的。

  • 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 5、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
  •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 6、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 7、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 8、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 9、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 10、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12、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 13、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 14、在顺境中修行,你永远不能成佛。
  • 15、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 16、一念之慈,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一念之恶,是一切杯具的源头。善与恶,只一纸之隔。人生时时刻刻都行走在善恶的中间,稍左是善,稍右即恶。人生无时不在选择,一念之间的抉择,决定之后若干时日的悲喜,甚至是一生的繁华与苍凉。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行。百事以善为先,即是创造无限的幸福。
  • 17、布施于人,就等于布施自己,功德是不落空的。
  • 18、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 19、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2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21、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 22、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 23、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间,苦和乐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烦恼,只要心境一转,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但是,重要的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念,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

  • 24、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 25、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 2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 27、贪、嗔、痴,比世上任何东西更野蛮。比恶灵、猛虎、毒蛇更野蛮。再没有比贪、嗔、痴更野蛮的了。说它们野蛮,意思是,贪可以使你对自己做野蛮的事;嗔可以使你损伤自己; 痴可以使你伤害自己。因为痴,你可能闯各种各样的祸。
  • 28、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 29、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 30、福报不够的人,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总能看到美好。
  • 31、福报不够的人,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总能看到美好。
  • 32、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 3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 34、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 35、修心最重要是心念清净。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利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不会远离我们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内心世界。
  • 36、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37、佛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行善人安心安。
  • 38、世间八法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我们要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尤其是第一个。我们总是希望被赞美,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 39、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 40、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 41、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 42、人获得了智慧和慈悲,不为己添苦恼,不为人造麻烦。并多争取向他人发菩提心的机会,多为他人提供离苦得乐的帮助。大乘道需要菩萨的大菩提心,菩萨不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还承担利益所有”众生的责任。发了菩提心,就进入大乘。菩提心有大威力,快乐的根源是利他为他人服务之愿。
  • 43、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 44、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 45、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 46、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47、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48、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49、人生最可贵的事就是结善缘”,结缘却很简单,一句赞美、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人生追求的无非幸福和快乐,通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不是岁月累积,也非执著追求,而是珍惜遇到的每个人,每件物,每份缘;能为人着想,助人为乐,生活必然回馈。
  • 50、苦乐随缘,得失随缘。
  • 51、宽恕才能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52、当有人做了有利于这个世界的事情时,我们若能生随喜的心念,也就是参与了这一善行,未来即能分享到这份善果;当有人得到快乐时,我们若能为此心生欢喜,就会为他的快乐所感染。即使一个小小的善念也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美好,就从当下一个随喜的善念而起。
  • 53、当有人迷途时,我们为其指条路;当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有人失意时,我们送去鼓励的话。这种慈悲之举在帮助、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这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当我们的内心充满慈悲,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时,我们就与佛菩萨是一样的。

  •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55、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 56、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