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 1、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 2、——戴叔伦《题稚川山秀》秋风惊绿。
  • 3、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 4、qiān mò jiāo tōng ,jī quǎn xiàng wén 。
  • 5、——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佳仪,你先回去。
  • 6、“佳仪,你先回去。
  • 7、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 8、说明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桃花源那样不问世事,平静平安,怡然自得的平凡乡野生活的向往。在历史中,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一直到他死,都没有对黑暗社会屈服过。
  • 9、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 10、轻微的茴香气息弥漫在天空中。

  • 11、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 12、会激发我们对于世外桃源的美好向往,特别是在这个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可以说那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 13、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 14、(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15、乡村的春天,我更爱你。
  • 16、——戴叔伦《题稚川山秀》秋风惊绿。
  • 17、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 18、(2)闻有此人:听说。
  • 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 19、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 20、蓦然回首,秋天已悄然渐渐,唯有我独自一人,品尝这一季的苍凉。

  • 21、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 22、【桃花源记陶渊明】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 23、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 24、南风苟不竞,无往遗之擒。
  • 25、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 26、——杜甫《江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27、——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28、冬天,大雪纷飞,枣树直打颤,我们伙伴们从家里拿出铁锹,在枣树旁边堆起了小雪人,这样枣树就有伙伴,不会孤单了。
  • 29、《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3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3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 32、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 33、qí zhōng wǎng lái zhǒng zuò ,nán nǚ yī zhe ,xī rú wài rén ;
  • 3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理想进行了虚构,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礼记·大道之行也》表达了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 36、那是落日,真正意义上的落日。
  • 37、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39、鸟儿们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儿,在发了芽的柳树上飞上飞下,用动人的舞姿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跳着春天的舞蹈。
  • 40、鸟儿们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儿,在发了芽的柳树上飞上飞下,用动人的舞姿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跳着春天的舞蹈。

  • 41、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 42、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 43、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 44、——苏舜钦《夏意》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 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 45、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 46、南风苟不竞,无往遗之擒。
  • 47、春姑娘踏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人间。
  • 48、颜体楷书集字(桃花源记)
  • 49、具:通“俱”,全,详细。
  • 50、我是一个活得粗心的人,幸而能够追随游人的脚步细细地品味。

  • 51、jiàn yú rén ,nǎi dà jīng ,wèn suǒ cóng lái 。jù dá zhī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