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2、古人云: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 3、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5、至于“三千尺”,固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说实话,夸张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这种数词夸张,如三百杯、三千尺、三千丈,那都是信手拈来,吹牛谁都会,而为何李白的夸张就那么夺人眼球呢?其实,真正好的夸张不在于吹出去多远,而在于吹出去多远之后都能拉得回来。也就是说夸张先让你不信,后让你信,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和情绪上的跌荡。“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也很荒谬。但紧接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天上的银河,无论怎么形容它的广阔辽远都不过分吧,所以这又在情理之中了。
  • 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 6、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 7、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在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它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人在这首诗中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手法,全诗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而这里“谪仙”指的就是李白。
  • 8、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 9、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 10、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去往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 11、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赏析的是李白的名作《望庐山瀑布》。

  • 12、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 13、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 14、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 1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16、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 17、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 18、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 19、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 20、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翻译: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七言绝句。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 21、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两首:一首七言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另一首五言诗“西登香炉峰,南望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卢壑数十里……”。七言诗中有“遥看”二字,五言诗中要“登西峰,望南水”。可见“香炉峰”和“瀑布水”是两个相距较远的景点。瀑布并不是香炉峰瀑布。“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登此山才可望到挂在庐山前面的瀑布。

  • 22、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 23、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 24、三四两句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两句的气势非常之大,但细细读来,还是有波折,有递进的。
  • 25、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 26、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日、紫)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直、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银)
  • 27、首先,紫色在古代的中国是象征着祥瑞,往往与道家神仙有关。比如传说老子骑着青牛走,就有紫气出现,所以现在还有“紫气东来”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庐山中多有道观,李白自己又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对吧?所以紫烟有一种超然世外的道味在里面。
  • 28、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 2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30、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
  • 31、【望庐山瀑布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讲解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32、讲解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3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34、【望庐山瀑布李白】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的“川”是指:河流。这里指瀑布。(原文)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简析)诗歌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
  • 35、李白望庐山瀑布是:江西九江的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36、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 37、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仅意境深邃,语言精炼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而且一直也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 38、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39、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提问答案;其一看到了一幅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的画面。其二看到了一幅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
  • 40、李白写《望庐山瀑布》,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如生动的山水画一般的境界。
  • 41、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

  • 42、古人云: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 43、至于“三千尺”,固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说实话,夸张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这种数词夸张,如三百杯、三千尺、三千丈,那都是信手拈来,吹牛谁都会,而为何李白的夸张就那么夺人眼球呢?其实,真正好的夸张不在于吹出去多远,而在于吹出去多远之后都能拉得回来。也就是说夸张先让你不信,后让你信,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和情绪上的跌荡。“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也很荒谬。但紧接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天上的银河,无论怎么形容它的广阔辽远都不过分吧,所以这又在情理之中了。
  • 4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 45、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 4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47、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仅意境深邃,语言精炼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而且一直也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 48、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 49、不过有趣的是,苏东坡他自己呀也没有认真的去写庐山瀑布,大概知道没法超过李白了,所以很狡猾地就跳出了庐山,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东坡先生聪明绝顶;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得太好了,抓住了瀑布的神髓,并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导致后人的一切描绘和形容都显得寒碜了,连天才如东坡先生也只好绕路说禅。这个很有意思,这就像李白登黄鹤楼的时候“眼前有景道不得”,为什么呢?是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改到庐山上题一首诗,后人有景道不得,因为李白的题诗在山头,绝巅之
  • 5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51、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 52、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