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023-03-05 02:29:42
4671
- 1、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 2、幽人此时楼上立,叶照松梢露珠泣。——白玉蟾《悲风曲》
- 3、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 4、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韦庄《白樱桃》
- 5、短裳褰起露珠珍,云鬓慵梳惑乱人。——释绍昙《渔篮妇赞》
6、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 7、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温庭筠《春愁曲》
- 8、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 9、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 10、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 11、三危露珠冻寒泚,火伞烧林不成水。——杨万里《荔枝歌》
- 12、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 13、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 14、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 15、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周朴《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16、却把金钗打绿荷,懊恼露珠穿不得。——李咸用《塘上行》
- 17、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 1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19、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 20、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21、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 22、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 23、一夜轻风蘋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 2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
- 25、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26、一夜轻风蘋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 27、夜愁风起飘星去,晓喜天晴缀露珠。——黄庭坚《景珍太博见示旧倡和蒲萄诗因而次韵》
- 28、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 29、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 30、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 31、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 3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33、露珠走上青秧叶,不到梢头便肯休。——杨万里《暮行田间二首·布榖声中日脚收》
- 34、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 3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
36、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3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38、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 39、一夜清风蘋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王涯《秋思二首》
- 40、却把金钗打绿荷,懊恼露珠穿不得。——李咸用《塘上行》
- 41、幽人此时楼上立,叶照松梢露珠泣。——白玉蟾《悲风曲》
- 42、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 43、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 44、露珠,汉语词语,读音是lù zhū。释义是泛指露水在冷的物体表面上凝结的水珠
- 45、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46、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47、朝来洗盏酹先酒,凝若金茎秋露珠。——陈造《次阵倅同年琼露酒诗韵》
- 48、幽人此时楼上立,叶照松梢露珠泣。——白玉蟾《悲风曲》
- 49、晴露珠共合,夕阳花映深。——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 50、一夜清风蘋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王涯《秋思二首》
- 51、朝来洗盏酹先酒,凝若金茎秋露珠。——陈造《次阵倅同年琼露酒诗韵》
- 52、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 53、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萧纲《夜望单飞雁诗》
- 54、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温庭筠《清明日》
- 5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
56、稍丛摹敢升,还为露珠滴。——张镃《并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