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此贴主要是赞美林逋的高风亮节,并赞美他的诗和书法,最后讲到人们对他的纪念。

  •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3、苏轼《屏事帖》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4、此帖描写了初到黄州时东坡的落寞心境。观其诗稿,潦潦草草,删去涂去,真是万感交集的心境写照。《名胜志》:“定惠院,在黄岗县东南。”东坡在此地开始了黄州五年的流放生涯。
  •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⒁。但愿人长久⒂,千里共婵娟⒃。(1)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7、虽只有60余字,然字里行间风流胜赏。其书体刚健阿娜,绵里藏针,足见其秀伟之气,系苏氏晚年手笔,署款“轼再拜”。曾经吴炯、项元卞等人收藏,有“抽”字编号,乾隆年间入清宫庋藏,钤清宫宝玺及名家鉴藏印40余方。《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原卷首尾有乾隆御诗题及董其昌、项元卞等人题跋,现仅存明代灵隐比丘来复行书跋文。
  • 8、《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行香子·过七里滩》;《永遇乐·明月如霜》;《西江月·重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蝶恋花·春景》;《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望江南·超然台作》。
  • 9、其散文、书画、诗词等均有极高成就。
  • 10、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1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 12、bù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
  • 13、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14、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 15、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等。
  • 16、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17、释文:轼启。辱教,具审孝履支持,承来日遂行,适请数客,未得走别。来晨如不甚早发,当指见次。梅君书写未及,蜚久差人去也。李六丈近遣人责书去,且为致恳。酒两壶,以饮从者而已。不宣。轼再拜至孝廷平郭君。三日
  • 18、【苏轼的作品】另记:北宋的古文革新运动,旨在使散文走上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也为宋代的诗歌丰富多彩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此为另一话题,仅略介绍之。)
  • 19、每逢中秋佳节都不由自主的想起家人,想起小时候拜月,一起背“水调歌头”的场景。分享一下与君共勉!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21、苏轼《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3、石姝丽,荆门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荆门市播音主持艺术协会副会长,荆门市朗诵协会专家顾问,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 24、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 25、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 26、此帖与《黄州寒食诗帖》同时期,书风十分相近。
  • 2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28、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29、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 30、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 31、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32、以“诗”为名,共话中秋团圆
  • 33、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
  •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 34、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 3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36、释文:此确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谬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此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今尝改云:宿学士院为复,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 3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38、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 3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40、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
  • 41、《宋词》邮票也是继《中国古代书法—行书》特种邮票之后,中国邮政发行的又一套与苏轼等有关的文化题材邮票。2012年8月3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宋词》特种邮票,该套邮票1套6枚,每枚邮票面值2元,共计2元。该套邮票为胶印,分别表现6位宋代文学家的词,内容上选取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词人的代表作,其中就有苏轼的《赤壁怀古》。该套邮票是宋朝诗词系列邮票中的首套,作为龙头品种,升值空间较大。

  • 42、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43、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思是: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 44、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
  • 45、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 46、(4)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 47、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cm,横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下阕∶写对月怀人,探讨了人生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 48、下阕∶写对月怀人,探讨了人生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 4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50、下阕∶写对月怀人,探讨了人生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 51、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52、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53、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 54、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55、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