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蒲碧水人家好,密竹疏松野寺清。

  • 1、译文
  • 2、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 3、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 5、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 7、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8、“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9、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 1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 11、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 12、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13、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 14、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 15、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16、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 17、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刘皂《旅次朔方/渡桑干》
  • 18、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刘沧《经炀帝行宫》
  • 19、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 20、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 21、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 22、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 2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24、“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25、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 26、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 27、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
  • 2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 29、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 30、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 31、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3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3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 3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 3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 36、译文
  • 37、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自珍《漫感》
  • 38、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 39、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 40、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41、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 4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 43、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44、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 4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46、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 47、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 48、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 4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 50、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 5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52、相关材料
  • 5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 54、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曹植《怨歌行》
  • 55、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56、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57、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 58、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李商隐《滞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