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事亦尔,不独燕营巢。
2023-04-04 12:05:27
3525
- 1、杏花微露春犹浅。春浅愁浓愁送远。
2、郑谷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 3、山拖馀翠断行踪,细雨疏烟迷望眼。
- 4、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
- 5、羽翼势虽微,云霄亦可期。飞翻自有路,鸿鹄莫相嗤。——诗句出自于:李建勋《归燕词》
- 6、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 7、翅影欢催红蕊面,尾刀戏剪绿丝绦。
- 8、尚念营巢苦,还时垒莫摧。
- 9、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辛弃疾《如梦令燕子几曾归去》
- 10、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 11、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12、从待衔泥溅客衣,百禽灵性比他稀。何嫌何恨秋须去,无约无期春自归。徐夤《燕》
- 13、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杜甫《绝句二首》
- 14、风送云南去,声传雁北来。
- 15、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 16、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 17、(每年秋天,寒潮渐渐袭来,家中的双燕就在院子里来回飞旋着。它们一方面要急着飞到南方,另一方面又对这里的爱巢依依不舍。它们希望自己辛苦筑成的燕巢不会被毁坏,等明春归来之时,还能完好如初。)
- 18、燕子分泥蜂酿蜜,迟迟艳风日。晏几道《谒金门》
- 19、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20、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 21、尚念营巢苦,还时垒莫摧。
2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 23、【描写燕子的诗句】8)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出自:周德清《喜春来》
- 24、宋代:葛天民《迎燕》
- 25、遥闻春苑樱桃熟,先进金盘奉紫宸。
- 26、多时窗外语呢喃,只要佳人卷绣帘。大厦已成须庆贺,高门频入莫憎嫌。花间舞蝶和香趁,江畔春泥带雨衔。栖息数年情已厚,营巢争肯傍他檐。刘兼《春燕》
- 27、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
- 28、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 29、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 30、燕子孤飞眼乍新,睢阳风日可怜春。细推湖海同为客,漫住亭台莫避人。穿垒衔泥终物性,南来北去任天真。处堂一恸堪千古,对尔题诗会怆神。
- 31、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句出自于: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32、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33、燕子飞来花在否,微雨退、掩重门。正满院梨花雪照人。独自个、怯黄昏。轻风淡月总消魂。罗衣暗惹啼痕。谩觑著、秋千腰褪裙。可?是、不宜春。
- 3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35、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 36、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
- 37、作者:陈与义
- 38、长向春秋社前后,为谁归去为谁来。
- 39、飘零短翅叹谁同,犹记当年系足红。人事合离梦槐国,岁时来去旅新丰。展开全文
- 40、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41、春居杂兴
42、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秦观《调笑令》
- 43、赏析:此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元兵。
- 44、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 45、作者:周邦彦
- 46、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 47、宫词
- 48、赏析: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 49、玉楼春
- 50、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杜甫《绝句二首》
- 51、作者:贺铸
52、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
- 53、遥闻春苑樱桃熟,先进金盘奉紫宸。
- 54、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 55、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 56、情未尽,绿无疆,山歌泉韵入诗囊。
- 5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句出自于:杜甫《水槛遣心》
- 58、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燕来》作者: 韦庄
- 59、诗人们有时也会以飞燕传达爱情,表示相思。如林黛玉的葬花词写道,“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用这句谶语预示宝黛婚姻已说定,后来却无端变卦。有时也会用燕子传达一种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比如周邦彦的词,“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燕子仿佛在述说千百年来兴衰变迁的故事。
- 60、作者: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