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 2、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 3、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 4、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 5、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 6、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 7、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 8、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 9、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 10、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11、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可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的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功名,为了钱。

  • 12、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 13、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 14、修行要在人事环境裡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 15、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 16、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 17、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 18、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 19、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 20、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 21、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 22、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 23、一息尚存,弥天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 24、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顺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 25、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 26、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 27、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 28、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 29、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可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的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功名,为了钱。
  • 30、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 31、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眾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 32、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 33、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34、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35、有人问我是否要钱,或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是这些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话,我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 36、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 37、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 38、来我们道场的四眾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 39、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 40、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 41、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42、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未,亦有无限受用。
  • 43、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 44、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裡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 45、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 46、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未,亦有无限受用。
  • 47、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 48、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 49、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 50、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 51、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 52、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 53、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54、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 55、来我们道场的四眾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 56、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未,亦有无限受用。
  • 57、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 58、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眾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