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1、梦党凝边塌,舟行或千里。
  • 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4、唐卢郢
  • 5、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 6、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 7、译文: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 8、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
  • 9、李白写的有关于“黄鹤楼”的诗有:
  • 10、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 11、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 12、唐王维
  • 13、唐贾岛

  • 14、简析:这首诗是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时所写,诗中没有描写黄鹤楼的景色,也没有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只有诗人对友人目的地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 15、《黄鹤楼》
  • 16、诗的第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 17、唐王维
  • 18、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最著名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除此之外还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江夏送友人》、《望黄鹤楼》等等,李白曾经多次在登临游览黄鹤楼,留下许多关于黄鹤楼的诗歌作品。
  • 19、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20、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再说李白为黄鹤楼题诗后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又做了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 21、再说李白为黄鹤楼题诗后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又做了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 22、?快来和老师一起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解读、注释、作者介绍,轻松愉快学古诗吧!
  • 2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唐代崔颢《登黄鹤楼》

  • 24、你竟然在我面前写诗调笑我!坏我酒兴,哈哈,关公面前耍的什么刀?
  • 25、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 26、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 27、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 28、相较于前四句的出其不意,后四句倒是中规中矩了不少。这四句实写诗人自己在楼中的所见所感,写他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整体看来,诗人这是先放后收。在前四句寻求创新,在后四句则是回到了正轨上。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看似是被分成了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 29、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 30、唐李白
  • 31、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 32、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 3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唐代崔颢《登黄鹤楼》

  • 34、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 35、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 36、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 37、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 38、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 39、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4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41、据野史笔记所传,李白初次登临黄鹤楼时豪情万丈,正欲作诗以赋,恰好看到壁上崔颢所题的《黄鹤楼》。李白诗情顿收,为之折服,随口叹吟四句打油诗:
  • 42、唐李白
  • 43、《黄鹤楼》

  • 44、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 45、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感慨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李白站在黄鹤楼边,许的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愿望;毛泽东面对着黄鹤楼遗址以及滔滔江水,坚定了“心潮逐浪高”的志向。三位外地人来到黄鹤楼,居然萌生了如此多的情思!而那些老武汉人呢,他们说自己从来不去黄鹤楼,对于外地人蜂拥而至去爬黄鹤楼的行为也常常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老武汉人不爱黄鹤楼吗?
  • 46、《黄鹤楼》
  • 47、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 48、那么,在这场较量中,到底是崔颢赢,还是李白赢呢?没有确定答案。崔颢的《黄鹤楼》固然是经典传世之作,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赖。两人实属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 49、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 50、瞧瞧俺这把笔,那是笔尖生花儿,笔杆子绕着白云窗前飞的笔。
  • 相较于前四句的出其不意,后四句倒是中规中矩了不少。这四句实写诗人自己在楼中的所见所感,写他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整体看来,诗人这是先放后收。在前四句寻求创新,在后四句则是回到了正轨上。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看似是被分成了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 51、相较于前四句的出其不意,后四句倒是中规中矩了不少。这四句实写诗人自己在楼中的所见所感,写他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整体看来,诗人这是先放后收。在前四句寻求创新,在后四句则是回到了正轨上。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看似是被分成了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 5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53、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 54、宋苏轼
  • 55、唐李白
  • 56、由于这首诗句中饱含了李白对好友的真挚情感,又写出长江浩浩荡荡的气势,所以后来,人们认为,崔颢和李白在为黄鹤楼作诗的过程中,两人“打”了个平手,于是,这两首诗都成为了我国唐诗中的著名诗篇。
  • 57、简析: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眺望黄鹤山的景色,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鹤山的景色,描写了神话传说中的白鹤离开之后山上的荒凉景色,诗人也联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如再此地结束客居他乡的生活。
  • 58、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 59、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 60、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