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意思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到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词人把明月共同的爱,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

  • 1、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
  • 2、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 3、据史料记载,苏轼的妹妹也不简单,人称“苏小妹”,据说她嫁给了同时代的才子秦观。苏小妹才思敏捷,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而且情商非常高,幽默风趣的性格,跟大哥苏轼比较相似。
  •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5、他在徐州任职时,另一好友道潜特意从杭州去拜访他。
  •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鉴。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 6、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鉴。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 7、邵伯梵行寺山茶苏轼山茶相对阿(本)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见),烂红如火雪中开。

  • 8、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9、这种空发议论的诗风连苏轼和陆游都被感染上了。但是苏轼的一些诗还是可以的,如《题西林壁》
  • 1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11、李白最狂的一首诗,古今无人能比
  •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3、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 14、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1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16、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18、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 19、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 20、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2、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 23、译文如下: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
  • 24、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 25、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26、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 2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改编成了《但愿人长久》,好几个歌手唱过。还有在任贤齐/杨千桦的《花好月圆夜》里也引用过
  • 29、当我们把诗读到这里,也许只是兄弟之情。但这首诗并不止于此。
  • 30、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 3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3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 33、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
  • 34、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35、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3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37、【苏轼写的诗】其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

  • 3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39、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
  • 4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41、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 4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4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4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45、转 朱 阁 ,低 绮 户 , 照 无 眠 。
  • 46、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坎坷。21岁时,他进京参加考试,一举夺得第三名。事实上,他应该是第一。只因为主考官欧阳修将他的答卷误认为是自己弟子的答卷,为了避嫌,才将其改成了第三名。
  • 47、饭豆羹藜思两鹄,饭豆是豆类的一种。羹藜: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这句诗出自《汉书翟方进传》,

  • 48、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 4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 50、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 51、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 52、自北宋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此处的“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他们的文学成就都很高,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
  • 5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54、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 55、结果被诬陷入狱,好不容易活下来后被贬黄州。
  • 5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57、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

  • 58、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 59、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