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诗,前后不过二十字,就把春天的早晨,夜晚的风雨,作者的心情完整的表达出来。不愧为五言诗的高手。唐代诗坛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此诗堪称山水诗的登峰之作,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好评如潮,传诵至今。

  • 1、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 2、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游子吟》
  • 3、《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 4、生词字帖|古诗词字帖|写作指导
  • 5、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感悟:独自在外的人在节日时是倍加想家的
  • 6、感悟:独自在外的人在节日时是倍加想家的
  • 7、在诵读过程中,注意感受古诗词的语调、音韵和轻重音,体会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 8、“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 9、而其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读者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落下,路上的行人都忙着赶回家去,像丢了魂一样,问一下哪儿有卖酒的地方,牧童遥指杏花村。
  • 11、当下,又是一年断肠日,解读《清明》正当时。在诗人杜牧(史上美称小杜,相对杜甫而言他年龄小着呢)所处的时代,清明已融纳了寒食、上巳成为比较成熟的节日,并形成以扫墓祭奠先人、踏青、植树等主要内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
  • 12、《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 13、樱桃花谢已清明,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
  • 14、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诗文赏析:
  • 1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16、第16课《宇宙的另一边》同步练习
  • 17、乐燎原: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上海交大附中。2010年以来,连续六年受邀在《当代学生》杂志撰写“赏诗品词”“故典今读”等专栏文章。
  • 18、拼音(shī)拼音(cūn)
  • 19、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 20、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 21、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 2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王维,诗中描写的是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 23、语文园地八微课、知识点、练习
  • 24、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 25、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 26、多媒体画面呈现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观图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到诗歌所营造描摹的意境中,降低理解诗歌内容的难度;
  • 27、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
  • 28、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
  • 29、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 30、译文: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 31、《清明》古诗的意思: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清明》古诗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32、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 33、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 34、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 35、没有诗,人文文化就黯然失色;没有诗歌,就谈不上人文教育。中学里的古文、传统诗词已大量增加,这是对的。特别在幼儿园还要增加诗词,从小对人进行人文陶冶,特别是诗歌的陶冶,使孩子们有人性,有灵性。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 36、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 37、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 3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39、第五单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
  • 40、《清明》古诗的意思: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清明》古诗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41、(4)学生再读古诗,思考:①路上行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低落的心情?②他的心情如何?
  • 42、这一千古名句,原本是形容春色正浓或春意盎然的,成语"红杏出墙"的本义即出于此。
  • 43、诵读之前,可用符号标记诗词中的停顿、重音、升降调等。
  • 44、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 4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王维,诗中描写的是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 46、他三十六岁便高中进士,考了个状元,而且是浙江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此后的贺知章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临到辞职还乡的时候,皇帝亲自赠诗,太子率百官送行,这一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
  • 47、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 48、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 49、中国古代诗词中不乏杏花闹春或杏花争妍的名篇佳作,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即是其中之它通过描写杏花展现出春意正浓、春光旖旎的美丽景致,原诗如下:
  • 50、他三十六岁便高中进士,考了个状元,而且是浙江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此后的贺知章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临到辞职还乡的时候,皇帝亲自赠诗,太子率百官送行,这一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
  •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 5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 52、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 5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夏日山中》
  • 54、明黄周星《唐诗快》:“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
  • 55、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56、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 57、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
  • 58、②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感悟节奏,感知作者感情。
  • 59、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