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 1、一个人越成长越觉得很多东西不必看得太重,比如外界对你的期望,比如无关紧要的人对你喜欢与否。过分看重就会让你迷失自我。为了讨好别人,踮着脚尖改来改去,而被别人绑架了人生。一路走下来,才明白真正的魅力不是你应该变成谁,而是你本身是谁。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
  • 2、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 3、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疑。

  • 4、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 5、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 6、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 7、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 8、当定业显现时,即使诸佛都无法消除。能解定业者,唯自己而已。避免不善定业的发生,应多行善因。但如果疾病、死亡等定业生起时,我们做空性的观修,了解自性以破除一切幻相,亦能净除我们的业力。故自身的修持与善因的造作,才是根除恶业的根本方法。
  • 9、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 10、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 11、内闭关:什么是内的闭关?即是透过身跟语来断除恶行以及无意义的繁忙。所谓身体的内闭关,就是指断除各种杀生、偷盗、邪淫等行为,或无意义的走来走去、忙来忙去,断除这三种负面行为,然后让身体放松,让五根都一起放松。语的内闭关,也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以及不绮语。
  • 12、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 13、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 14、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 15、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 16、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 17、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 18、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
  • 19、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闭是非之口。
  • 20、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22、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 23、一佛名为“大无畏”,度人时叫做“施无畏”。无畏有五: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 24、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 25、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 26、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 27、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 28、慷慨施舍,诚心服务,成长创造,无怨无悔,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 29、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 30、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 31、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 32、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 33、让你的体验成为你自己的向导和灵感吧!走在这条修持的旅途上,要让自己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旅途上的无限风光就是你的自心,由于你的心本来就是证悟的,因此,倘若一路上你都能把握机会随时安住一会儿,那么最后你将会领悟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其实就是你当下所在之处。

  • 34、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 35、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 36、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 37、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 38、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 39、经典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 40、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 41、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 42、無論是今天、這個月或今年,讓我們快樂的任何『人、事、物』也都注定會改變『改變』是相對實相中唯一不變的事實。
  • 43、平常我们的心总是会有很多的希望和恐惧,心中想的不一定说得出来,担心别人会怎么想,总是会有许多的挂碍。当我们能安住于自心而不散乱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恐惧、希求,也就不会像平常那样,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了一大堆。

  • 44、若懂的以杂念为观,则修行便会进步很快,若不懂,则不仅无法进步,心神也会变得不安,如此修上十年也不会进步。我们如何能安住在一心不乱中?只要我们的心能不散乱的看着自己生起的杂念,不论好的或不好的都没关系。
  • 45、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 46、经验因企图而生,不论从事什么活动,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知是自然现象。既不抗拒,也不迎受,只是单纯认出那个经验,让它自然流逝。如果能持续这样练习,我们将会发现自己逐渐有能力应付以往觉得痛苦、害怕或悲伤的情况。我们将会找到一种不是源于自大或傲慢的自信。
  • 47、人的不幸,在于无视自己所拥有的。对失去的念念不忘,对未得到的耿耿于怀。
  • 48、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 49、佛说:真正的快乐,是种心中的宁静、喜乐、清明、慈悲的体验,这种体验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条件,达到这个境界,则疼痛也好,舒服也好,你都可以快乐。
  • 50、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 人生是一种减法,减去多余的奢求,减去过多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减去不必要的争斗,减去不必要的烦恼,减去那些是非的牵绊,减去那些爱恨的纠缠,还人生一场轻松和洒脱,也让人生多一份自由和幸福。
  • 51、人生是一种减法,减去多余的奢求,减去过多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减去不必要的争斗,减去不必要的烦恼,减去那些是非的牵绊,减去那些爱恨的纠缠,还人生一场轻松和洒脱,也让人生多一份自由和幸福。
  • 52、藏传佛教传承的真正力量,在于上师和弟子之间心与心的直接联结,上师将传承的法教精髓以口传,而且往往是以秘密口传的方式传给弟子,这个方法让法教得以如此纯粹而有力。
  • 53、修行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

  • 54、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 55、人的不幸,在于无视自己所拥有的。对失去的念念不忘,对未得到的耿耿于怀。
  • 56、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 57、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 58、生命的珍贵,在于坦然与豁达之间。心中有一万种怕,也无所畏惧,坦然面对生命的价值。
  • 59、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