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 1、若懂的以杂念为观,则修行便会进步很快,若不懂,则不仅无法进步,心神也会变得不安,如此修上十年也不会进步。我们如何能安住在一心不乱中?只要我们的心能不散乱的看着自己生起的杂念,不论好的或不好的都没关系。
  • 2、心是很奇妙的,心能造一切。相是我们心造的。佛陀悲悯我们,让我们找到心。在苦难中不知道回归本源。心是大方广,是无障碍,是解脱。众生不知心,随境轮转,在境界中迷失心。
  • 3、一个城市的建设是从蓝图里来的,蓝图是从心里来的,心是从清净法身来的。所以心灵的建设,心灵的认知,是生产力的根本。它不仅仅是一个正能量的源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家庭上轨道最主要的一种内在的力量。

  • 4、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我们就能开始认识到,种种念头不过是在海阔天空的心中来来去去的现象,而心就像虚空一样,无论其中发生什么,虚空根本不受干扰
  • 5、一个城市的建设是从蓝图里来的,蓝图是从心里来的,心是从清净法身来的。所以心灵的建设,心灵的认知,是生产力的根本。它不仅仅是一个正能量的源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家庭上轨道最主要的一种内在的力量。
  •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 7、對三宝应有敬畏之心,哪怕你再不信,至少你做人要有个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要有个敬畏心。恭敬心是要培养的,但是你至少要有个敬畏心吧?古话说:头上三尺有神灵,不管你信不信,因果规律是不昧的,所以要把心结打开,心结不打开,你不会珍惜佛法。
  • 8、幸福乃精神范畴,智慧乃生命精华。一个人要不断地增加自己智慧的境界,如果活到老都没有增加智慧,那这个生命就被浪费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根本。对社会来说,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文明,这叫文化软实力”。
  • 9、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虽然业障即使父子不相代受,但菩萨修法中有自他相换。孝心越大,消业障越快。可发愿替众生消业障。破悭贪心,舍外财,再勇猛精进,为了众生,不顾自己的生命。愿菩提心,行菩提心需要贯穿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不忍众生苦,慈心、悲心具足。修成胜义谛菩提心就能见到佛。
  • 10、娑婆世界也是堪忍世界,众生忍而受苦,诸佛菩萨来教化众生,本身也要有这种忍,只不过凡夫的忍,比如说生忍、福忍;而佛有无生法忍;菩萨呢?菩萨觉悟了之后,知道心地是成佛的根本因,能够安住于心地,在时间、环境当中也能够去忍,那叫性忍,调顺忍、柔顺忍,最后也证得果地。
  • 11、人有身、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物质,后者是精神。没学佛,只看到肉体的一部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陷入恐惧当中,然后就用贪嗔痴来填补这个恐惧,错用了因果。如果能够觉悟到精神层次的佛性,修身养性,戒恶修善,完善人格,就是你永恒的财富。
  • 12、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我们是怎样用它来认识这个情器世间的?识”是有分别的,有分别就有两边,有两边就是迷,我们在现象界里用的是识,所以我们有生死。
  • 13、法无高下,对机者优。能忍辱负重的人,心里有依靠。具惭愧心,是我们的圣财,七圣财指信财、戒财、多闻财,舍财、智慧财,惭财,愧财。当自己不顺的时候,需要回光返照的。

  • 14、在佛门里做功德是舍一得无量报。大家在慧日寺也好,在师父身边也好,哪怕装一张光盘,发一张光盘;哪怕在寺院里洗个碗,扫个地,都是融入到师父的弘法事业中,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消罪障、增福报。师父有多少功德,大家就有多少功德。
  • 15、什么叫苦呢?就是在境界当中,而不知回归我们的本源。这个心体,这个心”是大方广的,这个心的宝藏、功用是大方广的、是华严、是无障碍、是解脱、是极乐。但是众生不知道这个心之后呢?就迷失在境当中,就随境流转,这就叫轮回”的相,六道的轮回就是因为我们在境当中而迷失了心。
  • 16、以手握一块铁为理由拒绝接受黄金是一种愚痴,享受于宗教氛围而不愿深入领悟贤圣本怀也是一种愚痴的业障。学佛就是学智慧,选择一个智慧的、觉悟的途径,所以需要法,法是宝,需要依照正确的规则去行持,更需要僧宝,需要有人做我们的指路明灯,告诉我们法的真谛。
  • 17、念头”的意思就是,想太多是、不是、我不知道,这就制造了情绪。是”制造了贪欲;不是”制造了瞋恨;我不知道”制造了愚痴。这三个就是一切情绪的根本。
  • 18、平常我们的心总是会有很多的希望和恐惧,心中想的不一定说得出来,担心别人会怎么想,总是会有许多的挂碍。当我们能安住于自心而不散乱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恐惧、希求,也就不会像平常那样,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了一大堆。
  • 19、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 20、无造作的安住并不是发呆。发呆的状态并不具有修止的要素觉知,那是因为在修持时,不知修持的功德、原因和方法所致。无造作地安住,则是在明了修持的动机、目的之下,保有觉知的安住状态。
  • 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心的执着能除灭,便能转化自身和外境,内心和外在的痛苦,便无法影响我们,我们也就能得到成就。
  • 21、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心的执着能除灭,便能转化自身和外境,内心和外在的痛苦,便无法影响我们,我们也就能得到成就。
  • 22、佛说:真正的快乐,是种心中的宁静、喜乐、清明、慈悲的体验,这种体验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条件,达到这个境界,则疼痛也好,舒服也好,你都可以快乐。
  • 23、仅只是观察自己的心,就能有惊人的领悟。

  • 24、行走的禅修”,当妄念太多时,有助于让心更平静。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肌肉放松;脊椎挺直;喉咙稍微往下收;让头自然地安住、放在脖子上;手自然下垂或轻松交握;心轻松专注在脚上;开始走路。一种方法是慢慢走,专注力放在脚上;另种方法是快步走,有助无所缘禅修。
  • 25、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 26、本觉又是始觉,戒恶修善,修行究竟觉。我们本觉不增不减,依本觉而起修。地藏菩萨是大福德、大智慧者,能转定业的。地藏菩萨是法身大师,代表法身佛,不生不灭。你想见到地藏菩萨,需要先见到自己心,找到本觉。地藏菩萨无量劫来依靠本觉修行。
  • 27、心是很奇妙的,心能造一切。相是我们心造的。佛陀悲悯我们,让我们找到心。在苦难中不知道回归本源。心是大方广,是无障碍,是解脱。众生不知心,随境轮转,在境界中迷失心。
  • 28、父母是有形之天地,天地是无形之父母。孝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小孝,在父母膝下承欢;第二孝为大孝,实现父母的心愿;还有一种最大的孝,就是佛弟子出家,如佛教中佛陀第一次回家就带爸爸证得法眼净,此外,为世界打开了解脱之门,造福了全世界,探索生死根本,带领一切如母有情出三界。
  • 29、在佛门里做功德是舍一得无量报。大家在慧日寺也好,在师父身边也好,哪怕装一张光盘,发一张光盘;哪怕在寺院里洗个碗,扫个地,都是融入到师父的弘法事业中,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消罪障、增福报。师父有多少功德,大家就有多少功德。
  • 30、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 31、佛说:真正的快乐,是种心中的宁静、喜乐、清明、慈悲的体验,这种体验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条件,达到这个境界,则疼痛也好,舒服也好,你都可以快乐。
  • 32、唯识学跟中观学哪个高?”如果从学问上讲,可能觉得中观比较高,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理解的。唯识是弥勒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唯识是在世俗谛角度上讲的。中观是文殊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中观讲远离四边八戏的佛性,是在胜义谛上讲的。他们俩个归根结底讲的都是:佛性到底是什么?法无高下,对机者优。
  • 33、学佛之人想要超出三界,永得解脱证菩提,这是我们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大愿,所以修行不走弯路,能够明理,能够真修。所谓真修,如何才是真修呢?我们佛教里说:但得除妄!妄心除去,真心就显,因为这个真本来是不灭的,只是被二障所遮蔽。

  • 34、父母是有形之天地,天地是无形之父母。孝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小孝,在父母膝下承欢;第二孝为大孝,实现父母的心愿;还有一种最大的孝,就是佛弟子出家,如佛教中佛陀第一次回家就带爸爸证得法眼净,此外,为世界打开了解脱之门,造福了全世界,探索生死根本,带领一切如母有情出三界。
  • 35、父母是有形之天地,天地是无形之父母。孝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小孝,在父母膝下承欢;第二孝为大孝,实现父母的心愿;还有一种最大的孝,就是佛弟子出家,如佛教中佛陀第一次回家就带爸爸证得法眼净,此外,为世界打开了解脱之门,造福了全世界,探索生死根本,带领一切如母有情出三界。
  • 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我们要和佛的愿力相应,不能和我们自己的业力相应。对凡夫而言,我执的功高我慢造了铁围山。贪嗔痴慢疑那么重,见不到佛,就是因为我们来娑婆世界是业招感来,因此要有大惭愧心。
  • 36、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我们要和佛的愿力相应,不能和我们自己的业力相应。对凡夫而言,我执的功高我慢造了铁围山。贪嗔痴慢疑那么重,见不到佛,就是因为我们来娑婆世界是业招感来,因此要有大惭愧心。
  • 37、《地藏经》里所讲的孝”,是人最本能的一种情感。现在的人都缺这一课,大人小孩都缺这个孝”。地藏菩萨的功德力能灭众生的無明之火,火焰化红莲。
  • 38、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 39、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绕塔、禅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胜的功德。此外,即使只是一弹指的发心为一切众生的成就而修持佛法,便能帮助我们消除十万劫以来的罪业。
  • 40、地藏菩萨与阿弥陀佛是一还是二?都是一样的。佛佛道统。体就是地藏,相是无量光无量寿,作用是广度一切众生,国土是极乐世界。佛国都是连成一体的,就怕去不了。懂了,千差万别一时通,不懂,以凡夫心徒然分别。
  • 41、菩提心就是发明心地,成佛的心。行菩萨道,是因为一切众生就是我们往昔的父母。发菩提心,无边资粮就可积累,地藏菩萨发的大愿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十分感人,我们应随学大孝、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同时心中升起惭愧、策励之心。
  • 42、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天人问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萨至。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皈依。我今宿植善因缘,称扬地藏真功德。
  • 43、藏传佛教传承的真正力量,在于上师和弟子之间心与心的直接联结,上师将传承的法教精髓以口传,而且往往是以秘密口传的方式传给弟子,这个方法让法教得以如此纯粹而有力。

  • 44、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 45、菩提心就是发明心地,成佛的心。行菩萨道,是因为一切众生就是我们往昔的父母。发菩提心,无边资粮就可积累,地藏菩萨发的大愿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十分感人,我们应随学大孝、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同时心中升起惭愧、策励之心。
  • 46、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虽然业障即使父子不相代受,但菩萨修法中有自他相换。孝心越大,消业障越快。可发愿替众生消业障。破悭贪心,舍外财,再勇猛精进,为了众生,不顾自己的生命。愿菩提心,行菩提心需要贯穿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不忍众生苦,慈心、悲心具足。修成胜义谛菩提心就能见到佛。
  • 47、学习禅修也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你也许只能静下来几秒钟,过没多久,各种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就洶湧而来。基本的教法就是不要跟随这些念头和情绪,只要如实觉察在觉性中来来去去的一切即可。无论心中有什么念头起落,别太在意它,也不要试图压抑它,只要看着它来来去去就好了。
  • 48、人有身、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物质,后者是精神。没学佛,只看到肉体的一部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陷入恐惧当中,然后就用贪嗔痴来填补这个恐惧,错用了因果。如果能够觉悟到精神层次的佛性,修身养性,戒恶修善,完善人格,就是你永恒的财富。
  • 49、天生万物都有灵性,外形不同,本性并无大小灵愚。众生皆有亲情,鳝鱼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子,不只表现亲情的伟大,也警示世人,不可因一时口欲,让有情众生沦为刀下亡魂、骨肉分离。是否我们必须深思,爱护生命,保护生命,甚至强有力救护生命。
  • 50、幸福乃精神范畴,智慧乃生命精华。一个人要不断地增加自己智慧的境界,如果活到老都没有增加智慧,那这个生命就被浪费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根本。对社会来说,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文明,这叫文化软实力”。
  • 观音菩萨那种庄严,耳朵上有耳环、有项链、手镯、脚镯,那是代表他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的庄严功德,那种庄严叫十三种报身佛的严饰。这个装饰品不是有相的物质的装饰品,这是累劫积功修德,救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样所造下的生命奇迹,这种功德力称为菩萨的庄严。
  • 51、观音菩萨那种庄严,耳朵上有耳环、有项链、手镯、脚镯,那是代表他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的庄严功德,那种庄严叫十三种报身佛的严饰。这个装饰品不是有相的物质的装饰品,这是累劫积功修德,救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样所造下的生命奇迹,这种功德力称为菩萨的庄严。
  • 52、只要有佛法僧三宝,就有福禄寿三星,你信不信?请问你们吃不吃牛肉?不吃牛肉,好!福禄寿三星曾经发过愿:如果有人不吃牛肉,我就在他们家里。你们喜不喜欢福禄寿三星?如果你要吃牛肉,那就等于你亲自把福禄寿给赶走了。
  • 53、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既在放那些众生,也在唤醒我们的佛性啊!如果我们救众生的心豁然之间跟佛菩萨救我们的心能够相应,你就擦得出火花来。这时候看到那些众生的时候,合着掌跟它念念佛,自己眼泪水会流下来啊!帮它放生时,我们自己汗毛会竖起来,原来佛菩萨救我们亦如是啊!

  • 54、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我们就能开始认识到,种种念头不过是在海阔天空的心中来来去去的现象,而心就像虚空一样,无论其中发生什么,虚空根本不受干扰
  • 55、行走的禅修”,当妄念太多时,有助于让心更平静。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肌肉放松;脊椎挺直;喉咙稍微往下收;让头自然地安住、放在脖子上;手自然下垂或轻松交握;心轻松专注在脚上;开始走路。一种方法是慢慢走,专注力放在脚上;另种方法是快步走,有助无所缘禅修。
  • 56、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 57、在佛门里做功德是舍一得无量报。大家在慧日寺也好,在师父身边也好,哪怕装一张光盘,发一张光盘;哪怕在寺院里洗个碗,扫个地,都是融入到师父的弘法事业中,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消罪障、增福报。师父有多少功德,大家就有多少功德。
  • 58、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 59、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佛法的修持主要是教导如何依次第而除灭心的执着。心的执着能除灭,便能转化自身和外境,内心和外在的痛苦,便无法影响我们,我们也就能得到成就。
  • 60、你不愿自己救自己,观音菩萨也拿你没有办法。祈祷观音菩萨,眼睛看到了,都不是真实的,虽然眼睛是心灵的一部分,但是眼睛所見到的是狭隘,所以要用心灵来感受。看到真相,要关闭错误。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应该超越幻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