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李白《王昭君二首》

  • 1、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独坐敬亭山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
  • 2、独坐敬亭山是一首诗,李白是这首诗的作者。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 3、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 4、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 5、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李白《赠秋浦柳少府》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 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 7、《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 8、(排名不分先后,仅为阵容展示,
  • 9、《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 10、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11、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 12、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 13、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 14、《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江南春早思故乡
  • 15、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李白《山人劝酒》
  • 16、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 17、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厌,在诗中是“满足”的意思。

  • 18、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 19、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独坐敬亭山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
  • 20、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独坐敬亭山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
  • 21、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李白《古朗月行》
  • 22、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李白《行路难其三》
  • 23、《dú zuò jìng tíng shān 》(táng)lǐ bái
  • 24、望天门山和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人生不同的阶段写的诗。《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希望能帮助到你
  • 25、zhîng niǎo gāo fēi jìn ,gū yún dù qù xián
  • 26、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 2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 28、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 29、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30、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 31、撰稿人:朱虹闫晶柏新凤刘宏福高翔春沈士娟
  • 3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 33、李白被这里的幽静吸引了,他顺着山路继续往上走,腰间的酒葫芦叮叮当当地响着,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空谷中回响。越往上走,山越陡,林越静,李白走到一片视野开阔的空地上坐下来。他向四周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头,远远近近,一个挨着一个,在他面前依次铺开,那层层叠叠的颜色,让他的眼前变得迷离起来。红的是枫叶,绿的是松树,黄的是梧桐,敬亭山的秋天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3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35、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 3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37、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游泰山》

  • 38、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其二》
  • 39、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 40、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 41、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 42、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 4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 44、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李白《行路难其三》
  • 45、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46、《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 47、《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 4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 49、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 50、《诗境浅说续编》: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 51、《dú zuò jìng tíng shān 》(táng)lǐ bái
  • 52、《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该是作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2)秋游宣州时所写,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这是他第七次到宣州。译文:
  • 5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 54、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厌,在诗中是“满足”的意思。
  • 55、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 5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 57、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尽:没有了。

  • 58、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