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且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 1、从二十元岁初涉仕途到四十一岁最终辞官,十三年间,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经过了一段曲折过程。最后,现实终于使他看到“世与我而相违”,感到仕宦道路,毕竟不是自己的前途,因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功名一抛,与官场决裂。
  • 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3、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 4、(《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程滨著长春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 5、才子祝枝山的书法,历代俱有佳评,既继承了二王以来帖学的通畅、明快的笔法,又能抒发情性,畅抒胸臆,恣意挥洒,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精髓,不狂怪姿肆,又有自己的风神气质,讲求风韵。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 6、《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 7、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 8、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 9、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
  • 10、说这4个字的是宋朝的施德操,一个在思想史、文学史上根本提不上名字的人。
  • 1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
  • 12、当最朴素最平实的祈盼都无法实现时,种种悔恨、苦闷、失落、迷惘便交织成执拗而强大的力量,可是在直面琐屑庸碌的现实时,又不得不依违彷徨而虚与委蛇,竭力抑制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的委曲求全以至全以至隐苟且,倒确实和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的表现相似。
  • 13、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 14、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 15、冯契言:“哲学家的新境界既然是从哲学史总结出来的,是哲学史论争的辩证的综合,那么,哲学史的辨证发展过程也就成了哲学家的新学说、新境界的论证。”无疑,冯契的研究也具有如此特色。具体到“金刚怒目”说上来讲,从先生的论述来看,其认为“金刚怒目”传统渊源有自,且随着历史的演化,其所呈现的审美形态也不断地丰富起来。而这种丰富形态的背后有着一种逻辑的演进,呈现出了它的基本审美意涵。

  • 16、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 17、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 18、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 19、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 2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 2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2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23、创作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 24、桓玄自恃功高,曾废黜晋安帝而自称为帝,刘裕旋即起兵征讨。其后桓玄兵败伏诛,刘裕趁机独揽朝政,最终假托禅江而代晋建宋。这一系列瞬息万变、波橘云诡的政局变幻,陶渊明非但亲睹,还极有可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其中。
  • 25、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 26、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
  • 27、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 28、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 29、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 30、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 31、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 32、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声名显赫者偏要英雄欺人,默默无闻者却能一语中的。而世人则无来由地喜欢被英雄所欺。
  • 33、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 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
  • 34、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
  • 35、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 36、jīngāngnùmù成语释义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成语出处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感情色彩中性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形容面目威猛可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张牙舞爪,青面獠牙反义词温文尔雅,低眉俯首;成语例句而对金刚怒目的座山雕和他手下的一大伙土匪,杨子荣镇定自若,侃侃而谈。
  • 37、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 38、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 39、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相为表里,成“双美”之势。
  • 40、他不止一次辞官,29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来来回回折腾了应该有四五次,一会儿做官,一会儿辞。最后,也就是他在彭泽任上当县令的这一次辞官,代表着他彻底与官场决裂,这年他40多岁,《归去来兮辞》他的决裂宣言。
  • 41、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也提到了归隐的原因是“心为形役,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自述的角度我们看得出来,他没有明说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总是强调是自己主观的原因而归隐。
  • 4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意思: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 43、顿时掩卷长叹!并不是只有我这样去理解渊明,因为并不是只有我有过这样的人生感受。
  • 44、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个出身“孤寒”的士人,后来做过晋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陶渊明时,家道中落,生活虽较贫困,但他十分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博览不少儒家著作,这使他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政治理想,立志做番“大济于苍生”的事业。另一方面,他受所处时代和老庄思想的影响,也滋生了一种隐居自得、“击壤以自欢”的生活意愿。陶渊明思想中有着“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但在少壮时期,他“猛志逸四海,骞(xian掀,振翼而飞)翮思远翕(zh0铸,飞)”,还是积极进取的。
  • 45、“金刚怒目”是对陶渊明一部分诗歌作品的称谓,形容陶渊明的诗歌风气面目就像四大金刚一样的勇猛无比,让人产生敬畏之情。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金刚怒目”风格的是五言诗《咏荆轲》。

  • 46、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共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大量的是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在这些诗里,诗人把田园和官场作为对立物,通过歌唱农村景色和陶然自乐的生活,反衬出封建官场的窒息黑暗,抒发出个人的激愤之情。
  • 47、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 他对于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同出《孟子丶万章章句上》),即自已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贫困,也不忧愁。认为去处行丛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业之而业。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为他感到并没有必要离开某个地方。
  • 48、他对于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同出《孟子丶万章章句上》),即自已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贫困,也不忧愁。认为去处行丛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业之而业。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为他感到并没有必要离开某个地方。
  • 49、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 50、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 5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52、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 53、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 54、关于陶渊明饮酒的传说有很多。传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将酒过滤,过滤完毕后仍把葛巾戴回头上。又有说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休息,故石名曰醉石。更有传闻说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里装有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都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倒在地上。结果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 55、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邢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