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二年之后的两三年里,三十岁出头的王昌龄曾经漫游⻄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关一带,足迹很可能远涉葱岭以⻄,他目睹了边塞的⻛光,也看到了边塞戍守将士的艰辛,写下了这一组《从军行》,一共七首,表达了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之苦,誓死戍守边防、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我们今天讲的《从军行》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2023-04-24 10:38:25
7072
1、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 2、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 3、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4、《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5、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6、译文
- 7、突营射杀呼延,独领残兵千骑归。
- 8、译文
- 9、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10、“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11、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
- 12、我们一起来听蒙曼老师解读《从军行》:
- 13、——“黄沙百战穿金甲”里“百战”一词说明大大小小的战斗很多。(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戍边已经很长时间了。
- 14、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15、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16、——意味着要忍受思乡之苦。
- 17、青海:指青海湖。
- 18、——意味着要常年忍受天寒地冻、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 19、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 20、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21、穿:磨破。
- 22、——写战士们奋勇杀敌,戍守边关。
- 23、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24、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 25、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破楼兰终不还。
- 26、赏析
- 27、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28、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 29、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30、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31、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32、突营射杀呼延,独领残兵千骑归。
- 33、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 34、yùmén shān zhàng ji qian chong
- 35、③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就是玉门关。玉门关:关口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途径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 36、▍主讲人:玉笙老师,小学语文签约老师。
- 37、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38、穿:磨破。
- 39、【从军行古诗】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 4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41、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42、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 43、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44、相关材料
- 45、这首诗,我们使用镜头辅助的方式进行背诵。
- 46、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47、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48、“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 49、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
- 50、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1、杨炯(650-约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