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023-05-05 05:16:35
2366
- 1、穿:磨破。
- 2、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4、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5、“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六句是说,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不见城郭;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 6、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 7、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8、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 9、诗人并不从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而是别出机杼,背面敷粉。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 10、译文
- 11、⑶独上:一作“独坐”。
- 12、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3、“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西域古国,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古国和匈奴国串通一气,经常残忍的杀害中原来访的使臣。这里的楼兰泛指西北边疆敌人。不打败西边的敌人,就不会撤军回家。
- 14、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 15、这首诗,我们使用镜头辅助的方式进行背诵。
- 16、▍主讲人:玉笙老师,小学语文签约老师。
- 17、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
- 19、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20、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21、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 22、——《从军行》最后一句表达誓死御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前面描写“艰苦”的三句诗好像都是为最后一句诗的铺垫。
23、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24、相关材料
- 2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
- 26、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27、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
- 28、看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29、青海:指青海湖。
- 30、“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31、——意味着要忍受思乡之苦。
- 32、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33、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 34、“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35、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 36、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37、相关材料
- 38、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39、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 40、“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玉门关还可以写作“雁门关”,古代的雁门关就是玉门关,在甘肃敦煌。而现在的雁门关,在山西。雪山遥望着一座玉门关这座孤城。
- 41、——我从“孤城遥望玉门关”感受到,“孤城”这个词就有孤独寂寞的味道,“遥望”让人感觉他们伸长脖子远望,离家太久的战士们只能孤独地等待,充满了想回家又不能回的惆怅之情。
- 42、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43、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汉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内容多为伤离别之辞。
- 4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45、这首诗,我们使用镜头辅助的方式进行背诵。
- 46、李白 〔唐代〕
- 47、——《从军行》最后一句表达誓死御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前面描写“艰苦”的三句诗好像都是为最后一句诗的铺垫。
- 48、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49、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50、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51、从军行一共是有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 52、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53、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5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55、译文
- 56、《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部内容如下:
- 57、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58、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 59、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60、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