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解释: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祁连山脉。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 1、【从军行古诗】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 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3、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5、赏析
  •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6、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7、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8、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 9、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
  • 10、相关材料
  • 11、“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1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和四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出塞》、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塞下曲》都是边塞诗。写的内容也都和边疆风景、军人生活有关。
  • 13、《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部内容如下:
  • 14、——意味着要忍受思乡之苦。

  • 15、yùmén shān zhàng ji qian chong
  • 16、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17、——意味着要常年忍受天寒地冻、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 18、【从军行古诗】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 ——写战士们奋勇杀敌,戍守边关。
  • 19、——写战士们奋勇杀敌,戍守边关。
  • 20、是啊,戍守边关,保家卫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今天要学的《从军行》里,我们可以读到边塞环境的恶劣、战斗的频繁艰苦,读到战士的思乡心切,读到战士们的真实心情。
  • 2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
  • 22、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23、从军行一共是有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 24、“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西域古国,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古国和匈奴国串通一气,经常残忍的杀害中原来访的使臣。这里的楼兰泛指西北边疆敌人。不打败西边的敌人,就不会撤军回家。

  • 25、liao luan bian chou ting bu jin , gāo gāo qiu yué zhào chang cheng .
  • 26、表现了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老兵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残酷的控诉和下层人民悲苦生活的怜悯。
  • 2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28、青海:指青海湖。
  • 29、——意味着要常年忍受天寒地冻、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 30、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 31、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yùmén shān zhàng ji qian chong
  • 32、yùmén shān zhàng ji qian chong
  • 33、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34、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 35、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36、“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六句是说,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不见城郭;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 37、从军行古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的思想感情………
  • 38、【从军行古诗】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39、译文
  • 40、青海:指青海湖。
  • 41、杨炯(650-约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 4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43、相关材料
  • 44、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汉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内容多为伤离别之辞。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 45、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 46、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 47、青海:指青海湖。
  • 48、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
  • 49、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 50、这是借乐府古题所作之诗,诗歌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来讽刺当时唐玄宗的用兵。前四句描写紧张的从军生活和军营生活的艰苦。“野营万里无城郭”到“胡儿眼泪双双落”,着意渲染边陲环境的荒凉和将士们生活的艰苦。“闻道玉门犹被遮”到“空见蒲萄入汉家”描写了将士们想要班师回朝却又不得不留在边陲的无奈和凄惨。
  • 51、这首诗,我们使用镜头辅助的方式进行背诵。
  • 5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5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