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很多诗人都喜欢用这种“对面写来”的手法渲染情感。譬如,杜甫在著名的《月夜》中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安。”这也是从对面写来,因为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安,他在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但他却偏偏说遥想今天晚上,在鄜州,我的妻子在闺房之中,正在独自看着月亮,思念着我,而小孩子们却并不能理解此刻,他们的妈妈正在思念爸爸。这种手法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从自己一方抒发情感,又从对方的⻆度想象抒发情感,彼此来回反复渲染,彼此烘托,越来越浓厚,浓的都化不开了。
2023-05-09 18:21:50
7854
- 1、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2、相关材料
- 3、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以此为题的古诗较多,不知道你具体问哪一首?暂且举几例常见的,希望能帮到你。《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从军行一般指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写作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中唐时期。《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写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
- 4、译文
- 5、青海:指青海湖。
- 6、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以此为题的古诗较多,不知道你具体问哪一首?暂且举几例常见的,希望能帮到你。《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从军行一般指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写作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中唐时期。《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写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
- 7、诗人并不从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而是别出机杼,背面敷粉。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 8、青海:指青海湖。
- 9、《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10、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11、杨炯(650-约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13、《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 14、guan chéng yú yé zǎo shu huang
- 15、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以此为题的古诗较多,不知道你具体问哪一首?暂且举几例常见的,希望能帮到你。《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从军行一般指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写作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中唐时期。《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写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
- 16、【从军行古诗】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17、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 18、《从军行》其王昌龄.唐
- 19、是啊,戍守边关,保家卫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今天要学的《从军行》里,我们可以读到边塞环境的恶劣、战斗的频繁艰苦,读到战士的思乡心切,读到战士们的真实心情。
- 20、赏析
- 21、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
22、百夫长:百名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 23、“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2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 25、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 2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2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28、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 29、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 30、穿:磨破。
- 31、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32、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33、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 3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 35、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36、——我从“孤城遥望玉门关”感受到,“孤城”这个词就有孤独寂寞的味道,“遥望”让人感觉他们伸长脖子远望,离家太久的战士们只能孤独地等待,充满了想回家又不能回的惆怅之情。
- 37、《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部内容如下:
- 38、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39、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 40、【从军行古诗】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 41、百夫长:百名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42、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43、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4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45、青海:指青海湖。
- 4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 47、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 48、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49、青海:指青海湖。
- 5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51、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一幅边塞沙场的风景——压抑、孤独、寒冷。从青海湖望向远方的天空,乌云压在绵延千里的雪山上,孤独的城池和雪山遥遥相对。可想城中的人们,和家人分离,远征至此,是多么孤独和悲凉啊。
5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 53、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
- 54、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55、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