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
  • 2、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
  • 3、是啊,戍守边关,保家卫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今天要学的《从军行》里,我们可以读到边塞环境的恶劣、战斗的频繁艰苦,读到战士的思乡心切,读到战士们的真实心情。
  • 4、“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5、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
  • 6、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
  • 7、你从哪里感受到边塞战斗的频繁、艰苦?
  • 8、穿:磨破。
  •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10、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 11、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 12、guan chéng yú yé zǎo shu huang
  • 13、——意味着要常年忍受天寒地冻、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 14、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15、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16、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17、译文
  • 18、liao luan bian chou ting bu jin , gāo gāo qiu yué zhào chang cheng .
  •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 19、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 20、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 21、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 22、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23、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24、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 25、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 26、赏析
  • 27、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
  • 28、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
  • 29、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30、是啊,《从军行》前面真切地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写出了人的真实感情,但最后笔锋一转“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誓死御敌,保家卫国的决心,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人动容。我们来读一读。

  • 31、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西域古国,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古国和匈奴国串通一气,经常残忍的杀害中原来访的使臣。这里的楼兰泛指西北边疆敌人。不打败西边的敌人,就不会撤军回家。
  • 32、“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西域古国,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古国和匈奴国串通一气,经常残忍的杀害中原来访的使臣。这里的楼兰泛指西北边疆敌人。不打败西边的敌人,就不会撤军回家。
  • 33、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34、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35、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 36、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和四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出塞》、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塞下曲》都是边塞诗。写的内容也都和边疆风景、军人生活有关。
  • 37、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
  • 38、表现了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老兵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残酷的控诉和下层人民悲苦生活的怜悯。
  • 39、突营射杀呼延,独领残兵千骑归。
  • 40、“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玉门关还可以写作“雁门关”,古代的雁门关就是玉门关,在甘肃敦煌。而现在的雁门关,在山西。雪山遥望着一座玉门关这座孤城。

  • 41、这是借乐府古题所作之诗,诗歌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来讽刺当时唐玄宗的用兵。前四句描写紧张的从军生活和军营生活的艰苦。“野营万里无城郭”到“胡儿眼泪双双落”,着意渲染边陲环境的荒凉和将士们生活的艰苦。“闻道玉门犹被遮”到“空见蒲萄入汉家”描写了将士们想要班师回朝却又不得不留在边陲的无奈和凄惨。
  • 42、下面选取李白写的一首:
  • 43、先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44、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45、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46、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47、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48、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
  • 49、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50、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 51、穿:磨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