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元是此中人。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2023-03-09 13:57:26
4496
- 1、孤竹先贤国,三槐故相庭。——张以宁《贺礼部王尚书本中二十韵》
2、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 3、剑履三槐次,楼台四壁中。——范成大《太保节使赵公挽词》
- 4、五柳先生里,三槐宰相堂。——林熙春《王孟箕双节流芳五言律三十四韵》
- 5、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的故国之思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恋的无非是“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宫闱秘事。不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的确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6、三槐日成阴,富贵属曾孙。——苏辙《送王震给事知蔡州》
- 7、人间既然不愉快,希望乘着中秋夜里的清风离开人间到琼楼玉宇去,可是呢,上天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愉快。他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跟他的不同在于,他倒没有说“独酌无相亲”,而是群酌、群饮,有相亲。可是心里头啊,这块垒还是消除不掉。李白在诗中,那是努力在寂寞当中寻找快乐,但其实天上和人间又有什么分别呢?苏轼仿佛是要追寻着某种希望,却又丢不下这烦恼的人世,更丢不下这深厚的兄弟情分,这是词的上片。
- 8、三槐日成阴,富贵属曾孙。——苏辙《送王震给事知蔡州》
- 9、通过演唱更深入的理解苏轼及其作品《水调歌头》。
- 10、下片呢,下片非常巧妙,确实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着大格局。这下片怎么写呀?要一般的人很难接下来,他顺着月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缕月光,开始老在天上挂着,现在怎么样呢?照在这楼台亭阁之上,又照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又接着照在什么呢?照在了我身上,我是谁呀?无眠之人。所以你看,上片本来起调很高,一会儿问明月几时有。一会儿又要乘风归去,随着月光啊,一直都集中在苍穹之上,感觉跟人间没关系。可是苏轼非常巧妙地用了这九个字,把这一缕月光从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转到了自家的楼阁上。接下来,就好办了,
- 11、五柳门前空寂寞,三槐堂上竟萧疏。——文天祥《题陈正献公六梅亭》
12、姻娅托三槐,同朝得往来。——楼钥《太令人赵氏挽词·姻娅托三槐》
- 13、他不仅问了这一句,后面还接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现在到底是哪一年?人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这一天,公元1076年,可天上是哪一年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苏轼只是这么一问,这种问本身也带有情绪的,他后边自己做了个解答。
- 14、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至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15、公乎不可见,怅望三槐绿。——韩维《同和叔饮王文正公三槐厅吴正卿》
- 16、译文:勇气并非身处险境时毫无畏惧,而是坚定持守正义的目标。
- 17、三槐日成阴,富贵属曾孙。——苏辙《送王震给事知蔡州》
- 18、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 19、三槐日成阴,富贵属曾孙。——苏辙《送王震给事知蔡州》
- 20、中庭三槐在,遗迹百世睹。——苏辙《次韵答王巩》
- 21、三槐郁郁德之符,喜向金渊识大儒。——仇远《呈王元亨佥事》
22、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23、剑履三槐次,楼台四壁中。——范成大《太保节使赵公挽词》
- 24、并当恭敬三槐树,独任文章老铁仙。——龚诩《王氏玉立亭诗》
- 25、养成利用手边资料自主学习的习惯。
- 26、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27、经典咏流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 28、五柳先生里,三槐宰相堂。——林熙春《王孟箕双节流芳五言律三十四韵》
- 29、祖烈系谁绍,三槐老北堂。——强至《王广渊郎中挽词》
- 30、公乎不可见,怅望三槐绿。——韩维《同和叔饮王文正公三槐厅吴正卿》
- 31、( 宋 王祐 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 。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
32、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 33、三槐名德萃清门,七叶为州赖有君。——楼钥《送王伯奋守筠阳》
- 34、五柳门前空寂寞,三槐堂上竟萧疏。——文天祥《题陈正献公六梅亭》
- 35、五柳门前空寂寞,三槐堂上竟萧疏。——文天祥《题陈正献公六梅亭》
- 36、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谭嗣同《似曾诗·无端过去生中事》
- 37、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苏轼《三槐堂铭》
- 38、王君系出三槐家,参坐会文真耐久。——楼钥《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 39、①听读:要求学生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 40、宰上又添十桧,庭前不必三槐。——刘克庄《余作生坟何生谦致桧十株答以六言二首·一奴荷锸足矣》
- 41、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42、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 43、六纛秦官重,三槐汉相如。——楼钥《少保李公挽词》
- 44、三槐老更茂,花絮春寂寂。——苏轼《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
- 45、无限三槐仍九棘,孰知东国与西山。——方回《次韵仁近见和怀归五首·端能何地脱尘寰》
- 46、家有三槐为太守,弟兄谁似李文饶。——王安石《送王郎中知江阴》
- 47、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 48、无限三槐仍九棘,孰知东国与西山。——方回《次韵仁近见和怀归五首·端能何地脱尘寰》
- 49、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 50、周爵班行连九棘,晋公勋业在三槐。——丁复《送王治书赴刑部尚书》
- 51、这些景与月有什么关系?手法是什么?
52、无限三槐仍九棘,孰知东国与西山。——方回《次韵仁近见和怀归五首·端能何地脱尘寰》
- 5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 54、王君系出三槐家,参坐会文真耐久。——楼钥《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 55、三槐交荫盛京华,八座摛文富五车。——周必大《次王伯奋通判韵》
- 5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 57、家有三槐为太守,弟兄谁似李文饶。——王安石《送王郎中知江阴》
- 58、宰上又添十桧,庭前不必三槐。——刘克庄《余作生坟何生谦致桧十株答以六言二首·一奴荷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