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而适,可能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

    1、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 2、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 5、子不语:怪,力,乱,神。(名人名言)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9、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 11、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 1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13、君子周急不继富。
  • 1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 1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1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 1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1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2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1、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 22、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23、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2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25、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 26、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 2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2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2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 3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3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3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33、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 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 3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6、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 3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3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3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食不语,寝不言。
  • 40、6、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 4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42、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 45、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 4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4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8、朝闻道,夕死可矣。
  • 4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 50、6、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 5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 5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53、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 5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