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一百零一句)

  • 1、【夜归鹿门歌】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 2、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 3、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至先天元年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4、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 5、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
  • 6、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
  • 7、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 8、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 9、思考:面对应试教育,教师应该坚守什么?
  • 10、“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 11、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 12、意象:山月、烟树、岩扉、松径
  • 13、【夜归鹿门歌】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 14、找老公谈谈,把你的疑问都说出来,听听他怎么说,自己胡思乱想是没有结果,有时伤了自己,也误会了他,如果有难以启齿的,那就和自己说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谈话,没有什么是不能说,不能问的了
  • 15、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 16、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 17、情感:诗人抒发沉醉自得,超脱如意之情
  • 18、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 19、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 20、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 21、而“岩扉”只是狭窄的石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门,将其看成是门,是人将社会的事物向自然投射的命名现象。岩扉与真正的门的区别就在于无法关上,就像一个始终敞开的大门,意味着接纳。
  • 22、意境: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出自唐代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 23、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 24、《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
  • 25、理性明亮地表达: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
  • 26、《夜归鹿门歌》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
  • 27、看到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首先让我想到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 28、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七言律诗划清界限。清王士禛《古诗平仄论》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七言古诗则有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这些都是对格律诗的反动。

  • 29、课后习题处理:难题
  • 30、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 31、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 32、结尾“幽人”形象即指当年隐士庞德公,也指诗人自己,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和庞德公一样的情怀志趣和人生归宿。
  • 33、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 34、释义: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 35、诗题为“夜归鹿门歌”,表示人行为的是一个“归”字,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
  • 36、既然已经归向鹿门山,孟浩然又为何还“自来去”呢?显然这里的“归”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从尘世到鹿门山,又从鹿门山到尘世,这样来来去去。唐诗研究专家陈贻焮认为孟浩然的此诗作于其早年在鹿门山隐居时,其隐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闭门苦读,“为学十三载,闭门在汉阴”,“昼夜常自强,辞赋颇亦工”,“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二是为自己积攒名声,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盛唐,终南捷径确实是一条很好的路径,“‘隐居’,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也有着积极的入世意义……这种‘隐居’可以造成名誉,于进于退都有利的”
  • 37、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故题为“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的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 38、对比反衬。写世人之“归”。

  • 39、“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 40、思考:高考是不是教育?
  • 41、孟浩然站在世俗和隐逸的分界线上,将隐未隐,欲仕不得仕,纠结着犹疑着,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他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惆怅,心中惦念着另一种选择,因而总是做不彻底。
  • 42、每句之间的停顿要短,每两句之间的停顿也不能长,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 43、shānsìmíngzhōngzhòuyǐhūn,yúliángdùtóuzhēngdùxuān。
  • 44、首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争”字用的比较好。“争”为“争夺”之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争”字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 45、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 46、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
  • 47、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 48、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 49、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 50、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 51、《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 52、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 53、yèguīlùméngē
  • 54、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 55、意境:一二句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将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 56、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 57、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 58、鹿门:山名,在襄阳。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 59、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 60、诗人以心平气和的笔调、自然的结构、清净的笔墨、稀疏明晰的点,真实地表现了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感人地表现出一个隐士的宁静超然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和风格。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隐逸的歌,但尘世的热闹依旧无法忘怀,抒发隐逸的无奈之情。
  • 61、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 62、
  • 63、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 64、《春晓》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 65、孟浩然此时就站在“山寺”和“渡头”的分界处,他望向这两个方向,心中却早已做出来选择。“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他就像弗罗斯特一样背对人群,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与弗罗斯特不同的是,孟浩然没有伫立和彷徨,他为自己的选择沾沾自喜。夜幕笼罩大地,但月光为静谧的夜撒上一层薄薄的光,“鹿门月照开烟树”,山路竟然没有通常在夜里行走的崎岖艰难,除了诗人对这条路的熟悉之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诗人对自己选择的骄傲和自得。在月色和树影交织的斑驳中,脚下的路似乎更加清晰。
  • 66、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 67、前两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孟浩然从尘世归,归向鹿门山这个隐居之地。“归”本来应该是从他乡回到故乡,从官场回到自然,从外回到内。孟浩然在这里却把从尘世走向隐居看作是“归”,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何而归呢?
  • 68、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 69、明情: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 70、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 71、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 72、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 73、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 74、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 75、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
  • 76、鹿门:山名,在襄阳。
  • 77、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扩展资料孟浩然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 78、教学札记:一曲爱的悲歌,我如何教《长恨歌》

  • 79、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 80、在看文章之前,请点开音乐,愿你的生命活成天籁!
  •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 81、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 82、读写鹿门的诗句,写了鹿门什么景?怎样的景?情感?
  • 83、意象:夜归鹿门歌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 84、“岩扉松径长寂寥”,既然是隐居,应该以人烟稀少的清净为妙,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人不知”的禅静展现出自己精神世界的超然。但孟浩然却慨叹“长寂寥”,如果人来人往岂不成了旅游景点了,哪里还是什么隐居呢?
  • 85、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译文韵译
  • 86、思考:荒谬的“感恩教育”?
  • 87、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88、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 89、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 90、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 91、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 92、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dao争渡喧。
  • 93、这首诗笔法顺畅,语调平和,语言质朴,结构自然,笔墨省净,点染疏豁,情感真挚。
  • 94、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 95、在开头的两句话中,诗人写了他在江晚上的经历。第二副对联,前一句写的是“钓梁”的诗,写的是村里的人回到岸上的家;下面这句承载着“山寺”的诗句,写着自己回到鹿门。第流门山的森林被薄雾笼罩,朦胧而模糊,山上的月亮,清晰的光,黄昏的薄雾已经消失,树木的影子是清晰的。
  • 96、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年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 97、尽管有不同的理解,说诗歌暗含诗人不平之气,但我以为如有不平怕不是真正的隐士情怀,恰有一份羡慕不得的寡淡,与诗情不符。
  • 98、春晓孟浩然《春晓》春晓①孟浩然春眠不觉②晓,处处闻啼鸟③。夜来④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夜归鹿门歌年代):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 99、每一次,每一条,都是您对我的鼓励!
  • 100、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 101、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