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介(101个)

  • 1、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2、挂艾叶菖蒲:端午节门口插艾草和菖蒲是人们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草插于门口、悬于堂中,以求除疫避邪,家庭平安。端午节真正的的由来和习俗,才知道是这样的。

  • 3、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4、专家表示,闻一多的考证是比较科学的,近些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我国两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乃至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出土陶器上的文饰和历史传说表明这是一个龙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江南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端午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浙江河姆渡遗址和田螺
  • 5、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较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端五节源于纪念屈原
  • 6、较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端五节源于纪念屈原
  • 7、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扩展资料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 8、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 9、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 10、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 11、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元宵节的来历、龙船花,制成人形重阳节短信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 12、民俗专家陶思炎说,众所周知,端午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但端午真正被定为诗人节,是在60多年前的抗战年代。当时,曾每年举行隆重的诗人节庆典。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了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会上有人提议以每年的端午为中国的诗人节——这就是诗人节的来历。后来由于战争原因,诗人节纪念活动渐趋式微。陶思炎说,端午节还跟另一位诗人密切相关,她就是现代革命家、女诗人秋瑾。秋瑾6月5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作,复哀其忠勇,就将纪念她的活动与诗人节合并举行,也就是端午节。

  • 13、在南方还流行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蛋黄、雄黄酒。
  • 14、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 15、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16、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对邻居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
  • 17、在诗、韵、书、香中成长
  • 18、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 19、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出国大夫屈原为楚王所厌恶,后楚国被灭后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纪念屈原在端午节那一天纪念他,遂成端午节。
  • 20、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全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 21、“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 22、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23、“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方千里恭祝大家端午安康!
  • 24、不过,在古代,粽子可就是称为角黍。
  • 25、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6、本广告相关面积段均为建筑面积,最终计算面积以房管局测绘面积为准。
  • 27、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28、明清以后,风俗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端午节,而称粽子了。
  • 29、手腕上挂长命丝绳皇上向大臣赐“百索”
  • 30、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末期楚国丹阳,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
  • 吃粽子: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 31、吃粽子: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 32、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还有恶月恶日、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

  • 33、听说关注这个账号的人都发财了
  • 34、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就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 35、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四种:
  • 36、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汉代时我国北方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据说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 37、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38、东汉蔡邕的琴曲专著《琴操》记载: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 39、【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介】农历五月初端午也称端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虽名称不同,但总体上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 40、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吃粽子、戴香包、品咸蛋等等。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说法很多,由于历史悠久的原因已无从考究确切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四种传说:
  • 41、端午节的来历之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就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就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42、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43、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赠夏衣衣上有题名,穿着很清凉
  • 44、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习惯,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春节的文化内涵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端午节、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 45、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 46、端午节的传说——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 47、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48、端午节由来知多少,万古传闻为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出自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附原文: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译文: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作者简介:文秀,江南僧,居长安。以文章应制,与郑谷善。诗一首。
  • 49、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食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50、瀚元投资是新疆本土专业的助贷服务平台,专业快速的解决资金需求,流程透明、服务完善,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后台留言咨询~
  • 51、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 52、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 53、纪念屈原说何以深入人心?王来华表示,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品格感人至深。因此,纪念屈原说就占据了主流。在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举行一系列活动,如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等。
  • 54、山西著名民俗学家聂元龙说:“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民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虽然介子推的端午节起源说更多让位于寒食节起源说,但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相同的是,由于粽子是即可用来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间把粽子作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很多地方民众依然在寒食节吃粽子,这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风俗。
  • 55、勾践是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他也是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的人。越国先是被吴国打败,勾践卧薪尝胆,日夜操练水军,最后终于打败吴国,成为新的春秋霸主之一。勾践操练水军首创了划龙舟的方式,在江上数艘龙舟奋力向前,人们一边划桨,一边对敌作战。因此,有人认为后世过端午节划龙舟比赛就是为了纪念勾践。
  • 还有一种说法/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楚国时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要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让其自刎。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56、还有一种说法/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楚国时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要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让其自刎。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57、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 58、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 59、《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端午期间,日照时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 60、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 61、《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 62、【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形成。

  • 63、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 64、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65、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66、一是说端午节插艾草、悬菖蒲都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与古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端午节是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说。
  • 67、山西表里山河,人文荟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黄河为三晋大地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介子推,晋国贤臣,寒食节便因其而生,为后人所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流传千年的端午吃粽子习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却不多。端午节的由来,作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历代学者各有不同的认知,国内也有多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版本。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关于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故事,众说纷纭,各不相同。在众多传说中,屈原说一直占据主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实际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
  • 68、第三种说法,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
  • 69、捧一缕初夏的阳光,迎着扑鼻的粽香
  • 70、牛曰华,网名:不俏,语言培训老师;中国传媒大学青少年社会艺术测评考官;北京语言文字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报认证朗诵教师;中国传媒大学“音创未来”山东赛区总决赛评委;北京全民阅读大会伯乐奖导师。
  • 71、古人过端午又有什么样的习俗?
  • 72、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

  • 73、说端午节源于夏至。
  • 74、诗人和吃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词,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端午吃粽子就是一个明证,比如说,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像唐代着名诗人元稹,就是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那位,他诗风婉约,喜欢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 75、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 76、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就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
  • 77、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祭祀。端午节是用于祭祖的节日。汉代端午节成了全国的节日。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以翔实的史料考证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图腾祭祀活动,在时间上早于屈原。闻一多还认为,端午最初是包括今江苏苏南地区在内的长江下游的风俗。东汉后,端午作为节日才渐渐传播到了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 78、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 79、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 80、古代端午,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唐代诗人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云:“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仙官”,这里指皇上。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犬马,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
  • 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 81、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 82、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 83、在我国的山西一带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琴操》中说:“介子绥割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 84、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 85、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 86、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盖端字之转音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为纪念屈原;二说是纪念孝女曹娥;三说源于纪念伍子胥;四说源于民族图腾祭祀等。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E,喝雄黄酒等。
  • 87、元稹喜欢“萌”粽子陆游爱办派对吃粽子
  • 88、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89、《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 90、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 91、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92、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 93、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 94、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95、据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说,端午是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 96、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但是此说法认可的较少,因为在秋瑾时期,端午习俗已经传承多年。
  • 97、属端午采药活动,艾草等中草药在端午前后成熟,为采摘最佳时期。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中记载:采艾悬于门上以辟邪气。《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端午的由来及与端午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我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底蕴。通过包粽子活动,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 98、黄巢被她这种崇高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对她说:“我就是黄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艾,我的军队就不会杀你们。”这位妇女回去照这样做。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纷纷效仿。起义军来到这个村子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艾,认为他们都是好人,便没有杀他们。从此,人们每年都把“五月初五”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以示纪念“走黄巢”,还要在门楣上插艾,以保全家平安。几百年前,陆河人的祖先迁到陆河,也把这种风俗带到陆河。
  • 99、《端午考》一文指出,古代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100、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 101、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但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