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译文【推荐101句】

  •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3、教学相长|《大字阴符经》音频+译文
  •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5、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举匏尊以相属
  • 6、举匏尊以相属
  • 7、隶书入门|学习隶书30年,毛笔哥哥很有料
  • 8、先后于北京师范大学、徐悲鸿纪念馆、德国科隆
  • 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 10、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11、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1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13、更酌:再次饮酒。
  • 1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15、同时,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

  • 16、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17、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 18、赤壁赋苏轼
  • 19、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20、不知东方之既白
  • 21、这是造物者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
  • 22、北京师范大学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23、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旣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24、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 2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26、《前赤壁赋》,楷书。素笺墨迹卷。纵9厘米,横258厘米。总计66行,前5行的36个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现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1082年7月16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800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其昌的题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
  • 27、下江陵
  • 28、白:不知东方之既白
  • 29、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30、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东望夏口,西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3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3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33、山川相缪
  • 34、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 35、托遗响于悲风

  • 36、点蓝色字关注“文轩阁大学士”
  • 37、渺渺兮予怀
  • 38、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39、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 40、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 41、【前赤壁赋译文】冯虚御风: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 4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43、如同蜉蝣那样短暂地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粒粟子。为我们一生的短促而悲哀,为长江流水的无穷而羡慕。
  • 44、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 4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4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 47、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 48、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徐来,水面波澜不惊。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 49、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 50、举酒属客
  • 51、南京龙湖某内支撑基坑项目坍塌工程实例及专家意见
  • 52、寄蜉蝣于天地
  • 53、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 5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 55、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 56、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 57、“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 58、顺流而东也
  • 59、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 60、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 61、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6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 63、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64、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 6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66、少焉:不一会儿。
  • 6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68、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6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 70、泣孤舟之嫠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 7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72、变与不变都是作者心理的自我超越穷则独善其身,作者考虑到了自己的穷困的处境,于是放开胸怀,把对生死和功名利禄的虚诞看穿,这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很大不同在这里,作者将自己与长江明月看作等同,认为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差距只是时间的长短,而最终都要走向消亡,或者与它们在此时都是永恒的,都还在这个人世间
  • 73、渺渺兮予怀: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 74、个让人拍案叫绝的有趣回复,真的太精辟了……
  • 75、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 76、点赞和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77、望 a七月既望 b望美人兮天一方
  • 78、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舮千里,旌祺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儿友麋鹿,驾 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傲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79、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篇赋是在度过了两年多苦闷贫困的谪居生活之后,于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写的,它反映了作者当时复杂、矛盾的心情。在长江、汉水流域共有五个地方叫赤壁。三国“赤壁之战”旧址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境内。但本文苏轼所游赤壁,是当今湖北黄冈的赤壁矶,两者并非一地。
  • 80、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匏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通‘樽’。
  • 81、匏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通‘樽’。
  • 82、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 83、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 84、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 85、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

  • 86、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 87、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 88、此文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89、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90、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 91、【前赤壁赋译文】山川相缪
  • 92、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 93、举匏尊以相属注:人教版中为“樽”
  • 9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95、横槊:横执长矛。

  • 9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97、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以第五段作结。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 98、耳得之而为声
  • 99、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 100、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 101、哀吾生之须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