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运用比兴的句子赏析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

  •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 3、因该用的是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一般诗经中比,兴的手法都是不分家的。只是相对来说“比”的内容是否明显。蒹葭中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萧索,寂寥,孤独的氛围,来“比”思念佳人却难以相见的心境。所以应该是比兴。
  • 4、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 5、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 6、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 7、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 9、本诗中严整对仗的诗句是,点出“送”的主题的诗句是。
  • 10、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11、A代词,指“杜少府”。B代词,指作者。C助词,“的”。D动词,“到”。

  • 1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1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14、名句赏析: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工整自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 1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16、单句情感: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出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 17、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 18、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 19、答案:此句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所以,这一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的不朽名句。
  • 20、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译文+赏析
  • 2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2、点评: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独特,学习时要注意体会理解。
  • 23、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 24、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
  • 25、B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 26、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举例:每章的后四句。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 27、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 28、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译文+赏析
  • 29、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时要结合诗歌中情节的发展,还要结合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分析人物形象。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3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31、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 32、“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的话,词人想象大鹏一样乘风去那没有离散、没有战乱、没有悲伤的仙境,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 33、诗词情感:这首诗热情赞美了山村优美的风光、古朴的习俗,表达了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和对山村淳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 34、主题: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 35、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 36、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 37、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 38、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 39、“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 40、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41、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 42、B.与君/离/别意,D同是/宦/游人。
  • 43、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 44、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 45、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 46、点评: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 47、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现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表现诗人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 48、“割”字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山南、山北的阳光被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 49、“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50、“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 51、敬慕、怀念与怅惘交织

  • 52、《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 53、解析:分析: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 答:尾联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表达了真挚的情意和旷达的胸怀。
  • 54、答:尾联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表达了真挚的情意和旷达的胸怀。
  • 55、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 56、答案:卑湿荒远|艰险|望
  • 57、《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关雎》《蒹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观沧海》《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次北固山下》《黄鹤楼》《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满江红·小住京华》《山坡羊·潼关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零丁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
  • 58、D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词人巧妙运用典故,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富有表现力。
  • 59、“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 60、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 6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6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63、解析:结合全诗,分析此诗句的内容,从其表达情感的方式分析其独特的风格,说明其所表现的诗人精神特点。
  • 64、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 65、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 66、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 67、诗歌采用设问的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 68、《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 69、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70、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 71、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 72、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 7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 74、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 75、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76、|质感生活|非鱼慧心|精致共育|
  • 77、炼字:双声词、叠韵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 答案: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 78、答案: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 79、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 80、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 8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 82、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感情。
  • 83、“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 84、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
  • 85、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 86、《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 87、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 88、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 89、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 90、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的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的挂在了林箱,低的沉到了池塘水中,
  • 9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 92、答案: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发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 9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 94、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 95、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内容,抓住提示信息“格律”“之情”“志趣”根据诗歌内容概括作答。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