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优选101个)

  • 1、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 2、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是怎么治理地方的?”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 3、❤️通过这道题,我们就总结出“乃”在古文中的大部分意思。请大家千万记住哦!
  • 4、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 5、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 6、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 7、通过精读,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到课文,并能够准确将之翻译。

  • 8、【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9、陈元方候袁公,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九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十的内容为空泛评价的话以外,其余的七条,都是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 10、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 11、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12、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13、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 14、陈元方陈纪,陈寔长子年十一时,候袁公不详。袁公问曰:“贤家君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实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安抚之以德,弱者抚安慰之以仁,恣听任其所安安适,安心,久而益敬。”袁公曰:“孤王侯自称。此袁公当为王侯往者尝为邺县名令万户以上的县的首长,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效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筹画施为动静行动举止,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15、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 16、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 17、D项:代词,这样、如此。

  • 18、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我们才做过,相信我~~~~~~~~希望选中~~~~~~~~~~~
  • 19、请大家在下方留言区提交自己答案。
  • 20、⑧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21、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 22、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
  • 23、③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24、②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25、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26、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 27、原文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本段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

  • 28、周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他。
  • 29、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30、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B《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31、B《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32、作者简介刘义庆汉族,彭城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死于建康。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 33、久而益敬益做更加解2对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施以德化对弱势群体加一抚恤和优待袁公认为自己以前任邺令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所以问陈元方你父亲是不是仿效我的做法啊?3陈元方回答~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 34、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袁公对元方的口才大加赞赏
  • 35、A《察变》:“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
  • 36、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 37、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 38、④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9、履行:实施,实行。
  • 40、【陈元方候袁公】⑥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41、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 42、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父、老母。家君。君
  • 43、三耳听雨主播:爱尔兰咖啡、满天星、扬扬、新竹、勿悟、一叶、凉凉、小龙、风、蝶舞、仁娟、缈落、
  • 44、《文选•左思〈吴都赋〉》注引《吴越春秋》:“越有处女,出于南林之中,越王使使聘问以剑戟之事,处女将北见于越王,道逢老翁,自称曰袁公。问处女:‘吾闻子善为剑术,愿一观之。’女曰:4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跳于竹林,槁折堕地。处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处女,女应节入,三入,因举枝击之。袁公即飞上树,化为白猿,遂引去。”
  • 45、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 46、我以前曾经做邺县令,也正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是令尊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令尊?
  • 4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 48、缈落:三耳听雨朗读学习小课堂竹组成员,朗读爱好者。喜欢静,也喜欢朗朗的读书声。
  • 49、以:用。“绥之以德”:用道德来安抚他们。
  • 50、①你;你们。《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 51、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 52、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 53、B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 54、第二次回答是如下的: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 55、三耳听雨朗读小课堂阅评:小屋及全体管理、
  •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56、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57、怎么样,这篇文章不难吧!

  • 58、阅读|写作|人生|百科
  • 59、CHENYUANFANGHOUYUANGONG
  • 60、⑨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61、本文转自:孙永河工作室
  • 62、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 63、⑦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64、陈元方候袁公,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 65、别忘了文末和哟
  • 66、指上文所说的,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意思就是强者以德来安抚,弱者以仁来体恤,让他们安居乐业,
  • 67、称:称赞,赞不绝口

  • 68、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是想炫耀自己,赞美自己。
  • 69、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 70、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71、三耳听雨朗读学习小课堂总编:小屋编校:小屋扬扬、北冥、风、
  • 72、元方:有勇有谋,机智大方,知识渊博,活学活用,既不得罪父亲的上司,也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袁公:爱刁难人,但最后还是佩服元方这个小孩的。
  • 73、C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 74、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法令,制度。方法,做法。效法,仿效。标准,法则。这里用效法,仿效。
  • 75、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学习的意思。
  • 76、陈元方候袁公南北朝:刘义庆
  • 77、第二次回答是如下的: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以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的表现为依据推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好处就是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

  • 78、下列哪句话中的“法”表示“效法、仿效”之意?
  • 79、D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 80、——刘义庆《世说新语》
  • 勾画文中的重点字词:重要的实词、介词、副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 81、勾画文中的重点字词:重要的实词、介词、副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 82、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和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83、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 84、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 85、袁公比较自负,所提问题很刁钻。对于年轻一辈的陈元方来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或者让对方难堪,或者贬低了自己的父亲。其实袁公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 86、你好,陈元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 87、刘义庆〔南北朝〕

  • 88、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 89、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 90、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 91、下列哪句话中的“乃”表示“于是、就”之意?
  • 92、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93、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94、⑤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 95、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 96、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 97、联系方式:QQ:970098840@qqcon

  • 98、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以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的表现为依据推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 99、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 100、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 101、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