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平仄和押韵(92个)

  • 1、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
  • 2、下面是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 3、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
  • 4、意思:一:我们的拼音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声二声就是平声,三四是仄声另外,轻声也算平声二:“平韵”指这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仄韵”指这一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作用:那个字该怎么念就怎么念,平仄声主要是对作词作诗做要求,目的是使诗词读起来顺口。古体“诗”是不要求格式和压韵的,近体“诗”的压韵有一定的规律,原因是他有了固定格式,具体规律有多种情况,需要长篇分情况解释的,也不知怎么打字说明,最简单的你随便抓几首李杜的诗把平仄标上就能看出点规律!“词”其实不是作出来的,是按“词牌名”填出来的,每个“词牌名”
  • 5、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
  • 联系方式:1879282725518682920979李老师
  • 6、联系方式:1879282725518682920979李老师
  • 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8、从上面这此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字。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他各声通韵。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 9、我对语言学没有研究,不知道除了汉语还有没有其他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如果有的话,我相信这种语言也会存在一种与平仄相似的东西,可能不会叫平仄,但本质也是一种轻重音节的搭配。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
  • 10、第三句不押,因为第三句与第四句是一联,联尾押韵即可。
  • 11、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12、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

  • 13、例如,如果以平声开头,就是:
  • 14、这里春字的韵母un实际是uen的缩略规范,其中en是韵尾,押韵,只要韵尾一致即可。
  • 15、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⑧。借问谁侵陵?
  • 16、这样,你就可以根据写诗用韵的需要,灵活使用这两种平仄句式了。
  • 17、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 18、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 19、……这题目没办法做!对仗的第一个条件,是上下两句字数必须相等!年华似水流,恰比红缨如花落只能这样……
  • 20、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平仄规则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 21、综上所述,格律诗是依靠汉语这种单音节的语言所天然形成的平仄感,经过优化组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有的诗歌节奏。这种节奏其实很简单,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两句就基本够用,再加上特定的节拍延长,这便是格律诗。那么,如果不按这些平仄节拍写,能不能叫做诗或者近体诗呢?我以为叫做诗是无妨的,虽然没按近体诗节奏,但你可以有自己节奏嘛。但若是也要叫做近体诗就不妥了,就像有人写了首四拍子的曲子,叫音乐叫舞曲都无妨,但非要叫做“华尔兹”就无趣了,那是三拍子的。
  • 22、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

  • 23、标准分为五个部分:
  • 24、平仄很难吗?并不。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
  • 25、所说的元半、阮半、愿半及下面所说的月半,具体的字可参看《诗韵举要》。
  • 26、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 27、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28、这就是平仄格律让人懵逼的原因。
  • 有人说中华文化在台湾,也不一定。看台湾一教授的书,写他八十年代后期在武大任教一年,因为感觉在武汉没啥吃的,周末打飞的去广州白天鹅宾馆大吃一顿飞回,引起武大学校紧张,以为他去广州和特务碰头。书是自印本,还提到和野夫的交往。文章都不错,惟书后所附诗词不堪,也是不懂基本格律的。
  • 29、有人说中华文化在台湾,也不一定。看台湾一教授的书,写他八十年代后期在武大任教一年,因为感觉在武汉没啥吃的,周末打飞的去广州白天鹅宾馆大吃一顿飞回,引起武大学校紧张,以为他去广州和特务碰头。书是自印本,还提到和野夫的交往。文章都不错,惟书后所附诗词不堪,也是不懂基本格律的。
  • 30、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 31、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 32、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

  • 33、比较常用的是。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 34、但有另一种情况,两个字都读成仄声,比如一点,一抹,一朵。但却基本没有两个字都读成平声的情况,不信的话你可以想三五个例子来反驳我。这便是我在上文说过,在节奏里,重音的重要性要大于轻音,因为重音是节奏点,连续的重音虽然未必悦耳但仍然具备节奏感,但连续的轻音就很不利于节奏的控制了。再举例如“不”字,日常运用时分为二声与四声两种,前平后仄例子如:不用,不必,前仄后平例子如:不行,不能。两个音都为仄声例子如:不好,不准。但却很少有两个音都为平声的用法。
  • 35、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四古体诗的平仄
  • 36、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
  • 37、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 38、平平仄,
  • 39、而改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念起来就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 40、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
  • 41、这就是你问题中所举例子,为什么一二句押韵——因为首句尾字是平声,所以必须押韵。
  • 42、⑴从三字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 43、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
  • 44、这里没有相声演员所说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 45、所谓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 46、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 47、讲到这里,也就可以结束了。高呼消灭平仄者可以省省力气,这种天然的感觉不是你能消灭的,你自己说话时还不由自主的带着某种平仄搭配。誓死捍卫平仄者也不必那么悲壮,语音发生变化了,即使一个字的平仄变化也会影响到许多与其搭配的字音发生变化,这也是天然的感觉,不是你能画个圈圈捍卫的。
  • 48、押韵,是为了通过音韵获得韵律之美。唐朝人押唐朝的韵,而不去守《诗经》时代的韵。现代人说现代话,走现代音,对一般人来说,自当按现代语言的实际来押韵。同理,平仄也当遵循现代语言的实际,而不必谨遵唐宋。
  • 49、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50、布衣/虽破/尘无/染
  • 51、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
  • 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象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相当长的诗,全篇没有用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还只是一种宽对。并且要注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的两点不同:

    52、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象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相当长的诗,全篇没有用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还只是一种宽对。并且要注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的两点不同:

  • 53、⑵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又如岑参《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③。”
  • 54、当然,古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念诗只是大致上的抑扬顿挫,从读音上听不出什么规律。如果用古音读,音调起伏就很有规律。诗的平仄就那么几个套路,古人诗读得多了,万一有人写了个平仄不对的诗,一听就听出来了,就跟听到别人唱歌走调一样。
  • 55、仄仄/平平/平/仄仄
  • 56、如前面“行舟绿水前”,北方人就很难理解“水”为何是仄声。客家话“水”读入声,一下子就辨别出来了。再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雪”“泊”,北方人辨别不出来这是平声还是仄声,但用广东话一读便知。
  • 57、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 58、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 59、字与字之间须平仄搭配,才抑扬顿挫。古代的诗歌尤其是格律诗极为重视平仄搭配,通过声调的交错变化形成诵读时的声音之美。如“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在诗词中是怎样交错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 60、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
  • 61、以五绝为例,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
  • 62、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委员会于2019年审定通过了现代版的中文语音规范——《中华通韵》,已于2019年7月15日由国家语委发布,2019年11月1日试行,编号GF0022—20这个标准从规范上告诉人们现代人的诗词创作完全可以不再按古音韵了,而是按现代发音吟诗填词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格律文化的自身发展。

  • 63、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 64、但也有押仄声韵的作品,比如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是押入声韵的经典之作。
  • 65、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66、这个国标的起草单位是中华诗词学会,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便宜,一共才23页的32开本,定价高达18元。
  • 67、古体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伏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任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 68、寄扬州韩绰判官
  • 69、五言的读音长短是将七言前两字去掉,如“明月—几—时有”,在二三字音延长。这种固定的长短音位置,也是形成近体诗格律的重要元素。前三后四在近体诗里是被禁止的,原因就在于此,虽然都是七个字,平仄规律也可以相同,但长短音的节奏却变了。比如我胡扯一句:我们晚上都吃饭,这便符合近体诗的节奏。如果写成“我们都晚上吃饭”,便不是近体诗的节奏。
  • 70、古代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古代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化入四种声调。
  • 71、我们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整首诗来讲有点复杂,我们就看首句吧。“庭前芍药妖无格”,按音调划分:“平平平仄平平平”,这很明显平仄有问题,一点都不抑扬顿挫,都是平音,念起来悼词一样,肯定不对。有了怀疑,就去查一下,果然,“芍、药、格”三个字全部都是入声字,只是在现代读音归入了“平、去、平”,所以才会划平仄为“平、仄、平”,出现以上错误。
  • 72、古人总结了规律,就形成了古诗的平仄要求。

  • 73、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文化南移,原来的中原古话中的“入声字”渐渐消失成为南方方言用字。咱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是在没有入声字的北方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唐宋时期归入仄声的入声字现在发音归入了平、上、去三个音调,按平仄划分有些进了平声,有些还留在仄声。
  • 74、levelandobliquetones
  • ⒈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 75、⒈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 76、例如首句押韵的作品:
  • 77、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赋。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
  • 78、平平为一拍,如青山、东城,下面自然过渡到第二拍仄仄,如奋斗,笑话,再接着第三拍又是平平,即:
  • 79、驾鹤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
  • 80、——华山李澎书法工作室招生——
  • 81、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 82、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

  • 83、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
  • 84、你好!这样的平仄是不符合近体诗七绝的格律要求的;如果是平起仄收的七绝,其标准格律句式如下:可平仄可平平仄,可仄平平可仄平。可仄可平平仄仄,可平可仄仄平平。“可”为可平可仄,避免三平调、三仄尾;
  • 85、韵部划分和韵字收录原则
  • 86、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87、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到了唐代,新兴起一种讲究格律的诗,就称为格律诗;相对于此前的诗体,又叫今体诗。今体诗,从每句的字数说,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从每首的句数说,又有律诗和绝句之分。这样就形成四种体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 88、应啼别离后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
  • 89、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90、━━━━━━━━━━━━━━━━━━━━━━━━━━━━━━━━━
  • 91、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
  • 92、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