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1、珍惜我们我们身边的良友,珍惜每一段值得的友谊。
  •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李白本人。这句话出自唐朝李白的《赠汪伦》是他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话翻译: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扩展资料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
  • 3、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 4、这首诗出自李白的《赠汪伦》。它的背景是在唐玄宗时期,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
  • 5、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 李白唐

    6、李白唐

  • 7、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 8、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 9、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后两句为点睛之笔,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二人真挚深厚的友情。
  • 10、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 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桃花潭在我国安徽省。桃花潭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境内,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唐代诗人李白曾于此地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
  • 12、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 13、书信陆续发来,我们会陆续登出,别急!
  • 14、责任编辑:王雪童王一堃
  • 15、nvxingjiayuan
  • 16、从前,书信很远,车马很慢……

  • 17、正因为美好的友情难得,才更显现出友情的可贵,才更需要我们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情谊。
  • 18、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 19、喜欢我,请“关注、点赞、点在看、收藏、留言、分享转发”,我们每天不见不散哦。
  • 2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21、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 22、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
  • 23、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 24、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好友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 25、原文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将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
  • 26、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 27、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 28、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 29、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30、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31、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32、《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 3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 34、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 35、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媒体中心
  • 3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要用偶的回答哦!!!

  • 37、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38、全诗是《赠汪伦》,七言绝句,我指诗人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 39、写给孩子,写给父母,写给友人
  • 4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41、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斯言不谬。
  • 42、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 43、深千尺是夸张,桃花潭水是比喻将桃花潭中千尺深的水来比喻友人汪伦对的送别情谊千尺这儿也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个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喻的本体是“汪伦送我情”,喻体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深为了突出本体的“深”的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及”本体这种比喻一般称之为“程度不等的比喻”,它的特点是常用“不及”“不如”“比……还……”等作喻词,往往借突出喻体的特征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 44、天宝十四载前往泾县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 45、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 4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47、赠汪伦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及:不如。
  • 48、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选择了老领导。站在了李隆基这边,不料没过多久,新皇上的任命下来了,李隆基一脸懵逼地当上了太上皇。杜甫觉得“世界是我们年轻人的,未来也是我们年轻人的,跟年轻人干,错不了。”杜甫选择了太子李亨,不过在投奔太子的途中被安禄山那伙人抓进了大牢。在狱中他发现了隔壁老王:王维。后来因为就是一个小老百姓,没啥政治价值。不起眼的杜甫逃了出来。继续北上,找到了太子李亨的组织,并被授予左拾遗的称号。不过因为王维当时官至尚书右丞,行政级别很高的,安禄山这帮人王维这种前政府高官得重点看
  • 49、《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响,语从至情发出,故妙。
  • 50、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 51、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 52、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 53、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54、翻译: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 5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 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56、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 57、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 58、这首诗写的送别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59、真正的好朋友不一定是给予你最多帮助的人,但一定是你在遇到困难时最信赖的人。好朋友就像是天上的星星,不一定总会见到,但是你知道,无论何时,他们一直都会在那里。
  • 60、《镫窗琐语》:赠人之诗,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时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径直无味矣。不知唐人诗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皆脍炙人口。
  • 6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62、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 63、全国人民高度团结,一切行动听指挥,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做出突出贡献。
  • 64、诗仙李白的《赠汪伦》全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65、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
  • 66、出自:《赠汪伦》地点:今安徽皖南地区作者: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翻译: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扩展资料此诗是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

  • 67、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 68、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 69、《四溟诗话》: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赠汪伦》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
  • 70、展开全部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始终不如汪伦送别我的这份友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
  • 71、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 72、不断有梅花宝贝儿问怎样加入梅花班,现统一回复:
  • 73、“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 74、每日,关注我,一起进步,感受美好
  • 7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出自唐·李白《赠汪伦》。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汪伦:当地村民,曾酿美酒款待李白。这两句大意是:桃花潭的潭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以“深千尺”的潭水和“送我”的情谊相比,已见汪伦情之深厚;又加“不及”二字,更见汪伦之情非同一般。但作者不是用比喻而是用比物的方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就显得空灵而有余味。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现在抒写别情、友情可引用此名句,“桃花潭水”几乎成了写别情的常用语了。
  • 76、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 77、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
  • 78、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玩,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 79、《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 80、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 《唐诗摘钞》:直将主客姓名入诗,老甚,亦见古人尚质,得以坦怀直笔为诗。若今左顾右忌,畏首畏尾,其诗安能进步古人耶?“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衬映入妙耳。
  • 81、《唐诗摘钞》:直将主客姓名入诗,老甚,亦见古人尚质,得以坦怀直笔为诗。若今左顾右忌,畏首畏尾,其诗安能进步古人耶?“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衬映入妙耳。
  • 82、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 83、“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 84、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宣城市境西部。桃花潭在桃花潭镇,镇内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计有明清建筑700余处。
  • 85、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 86、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 87、一个名满大唐的诗人,大唐文艺圈流量最大的IP,朋友遍天下,活得很潇洒。随便发一条动态,底下点赞评论的都能超过10W+。可是等李白落难的时候,真正救他的,只有郭子仪。公元757年,李白笔下的大唐变了颜色。此时的大唐不再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而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时的大唐已经由诗仙的狂歌向诗圣的悲鸣过渡。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挺着大肚子的节度使,曾经口口声声说“效忠于皇上”的安禄山会攻进长安城。李隆基带着他的小媳妇跑了,闭月羞花之貌的贵妃魂断马嵬坡。这件事,历史上被称作安史之乱。
  • 88、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桃花潭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
  • 89、李白怎么也没有想到,朋友遍布天下的他,最后救他的只有郭子仪。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朋友遍天下,写诗有孟浩然,喝酒有贺知章,打猎有高适,迷弟有杜甫,弹琴有蜀僧睿,吹牛逼有元丹丘,买单有汪伦……李白的人生可能就是在饮酒作诗的恣意中度过。
  • 90、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91、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美好的遇见
  • 92、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 93、现在,车马很快,依然情深……
  • 94、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 95、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 9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97、红梅丨一个喜欢在午后说话的女人,与你下午2点相约
  • 98、不敢冒然撩拨四季的容颜,怕卑微了琉璃的祈盼,只能透过时光的脊背,收集每一个年轮的印签,剪影碎碎,那厚重的爱,未曾急切的表白,会心处,也只是一种嫣然回首的感慨,一种自我凝视的欣慰。
  • 99、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10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是 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