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发佛教信仰的说说

  • 1、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
  • 2、那么,该如何修智悲呢?
  • 3、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 4、我革新佛教运动是一生志业,当为一个出家人的完成,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佛教」。
  • 5、菩萨告诫世人四大崇高真理:活着就是受苦受难,苦难的起因是欲望,通过彻底的超然脱世人也可暂时停止苦难,要结束一切苦难,人必须遵从被称为高尚八重路的途径,八重路对道德品行做出明确规定:1)了解真理,2)坚决抵制邪恶,3)言语得当,不要伤害他人,4)通过行动表示对生活、道德和物品的尊敬,5)所作所为不危害他人,6)努力消除头脑中邪恶念头,7)克己自律,8)精力集中。在有些地方,佛教信仰和做法与印度教和神道教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 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6、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 7、类似的内容在佛经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由此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既然佛陀将末法时期传承佛法、护持众生的责任交给了弥勒菩萨,那么,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应该以弥勒菩萨为依靠,这才是稳妥的选择。
  • 8、为什么呢?譬如,纵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地解决他人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度。
  • 9、太虚大师筹组「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训练班」时,他曾说过:「佛教要靠我们青年僧伽」,这是我那个时候最欣赏的名言了。可惜,在太虚大师即将被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的前数月,就在上海圆寂了,当时他才六十岁。我为此真是如丧考妣,几乎数日间,精神恍忽,觉得天地日月无光。这一段时间,好像是我的生命中感到最低潮的时日。
  • 10、普度众生是真心的,从而让自己到了极乐世界却是无意的。这就是世真实菩提心和造作菩提心的的概念,一般人一开始都是由自己得到快乐的造作菩提心开始,进而通过修行达到无造作菩提心的成就。
  • 11、当然,这些内容具体说起来就太多了,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先有这么个概念就行。
  • 12、虽然在之前,我就已经讲过佛陀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再次予以说明:
  • 13、后来,把周六念佛会改为宜兰念佛会,贫僧也不曾要求担任什么名义,为他们建设讲堂,将住在寺里的三家军眷,请他们搬家离开,还给寺庙一个庄严宁静。宜兰小镇虽小,但是大家非常的纯真,我也很乐于住在宜兰。这时候,觉得可以进行革新佛教运动的开始。
  • 14、佛教勉强可说是对真理的信仰
  • 15、“弥勒”是个简称,其梵文音译为“弥帝隶”或“梅呾利耶”,翻译成汉语是“慈”的意思。据载,“弥勒”是他的姓,因此称为“慈氏菩萨”。“阿逸多”是名字,译作“无能胜”,意思即是没有能够胜过他的,没有比他更殊胜的。
  • 16、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与这些听众的根基相应,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对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只要能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不必在意。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 17、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知正见,从佛法修学的角度把这些内容了解清楚。
  • 18、所谓“智”,是指佛的智慧,其与世间的智慧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之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的地方,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之所言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 19、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包含信念,信念是信仰的一部分,是信仰中阶段性信目标,是信仰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
  • 20、很多经典里都提到,弥勒菩萨在久远之前,就得到古佛的授记,以后要成佛,佛号“弥勒”
  • 21、西藏僧人学经大概情况是怎样的?
  • 22、佛教信仰的目的是为了死后进入天堂吗?
  • 23、因为我有这样团队的认知,对佛门的事业,我是愈做愈有振奋的精神,愈做愈想发心、发展。我许愿,人生虽然数十寒暑,但是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能化为三百岁的人生。假如从我离开丛林学院二十一岁开始,到了八十岁,能有六十年的光阴,我一天做五个人的工作,五乘不就三百岁了吗?以此些微的努力,供养三宝。让佛法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像法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净化人心。
  • 24、图说:宜兰念佛会旧址。
  • 25、后来承蒙荫云和尚的赏识,他看了《怒涛》月刊,知道我们这许多青年的志愿,就把南京华藏寺,交给我们主管,做为佛教革新的基地。我们青年僧中,最初有智勇法师领头,从焦山来的能培、敬惟春,甚至从普陀山闻讯而来的煮云法师,都来参加我们的行列,一起为革新佛教跨进一步。我们提倡「僧伽新生活规约」,寺中一些以经忏为业的僧众,对我们敢怒不敢言。
  • 26、在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据说他是宁波奉化的一个胖和尚,整天背着一个布袋,把别人供养的东西不断地装进去,但从来没有倒出来过。有人问他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别人不懂他的意思,他提起布袋就走;还不理解的话,他就捧腹大笑。

  • 27、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 28、念佛菩萨心咒和圣号有什么异同?
  • 29、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
  • 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
  • 30、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
  • 31、一山清凉,千年佛光。
  • 32、当时的国王叫梵摩达,他觉得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三十二相,以后有可能做转轮王,夺走他的国王位置。他非常害怕,于是就想害这个孩子。有人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弥勒的父母,他们就偷着将弥勒送到了他的舅舅那里。
  • 33、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 34、这是因为创办人大醒法师中风卧床不起,不能语言,住持无上法师是一位头陀苦行的行者,对教育他也不敢闻问,就全权给我负责。大概有六十名学生,四众弟子都有,我请心悟、心然两位法师,一位担任佛学教师,一位担任佛教史教师,我教授国文。其它的世俗学科,皆由当时石油公司研究所几位科学家,如:李恒钺《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的作者、程道腴等人教授。
  • 35、其实,菩萨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以智悲二字来界定佛教的意义,是简捷的说法,其深广的内涵,就是六波罗蜜多。
  • 36、有人说:“细菌是下等微生物”这话对吗?

  • 37、对其他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 38、当然,在大悲心之前,还是要先有出离心。倘若自己对轮回痛苦都没有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因为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没有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从生起。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都不能先解脱的话,又如何能带众生解脱呢?这样一来,出离心的两个条件就都具备了。
  • 39、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 40、阿迷途佛。您好,佛教导我们信佛呢,首先信自己,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本来是佛,所以你我。包括一切众生本来面目都是佛,所以信自己本来是佛,其次,你欢喜哪一尊佛就信哪一尊佛,佛教我们恒顺众生,不强求众生。建议您先看看净空老法师的认识佛教。从认识佛教,认识释迦摩尼佛开始,佛教是他老是人创立的
  • 41、什么叫皈依佛教?
  • 42、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关于弥勒菩萨示现的记载也很多。比较有名的,像南朝的傅大士,还有宋代的布袋和尚。当然,还有一些不太可信的记载,比如,武则天也暗示他人宣传她是弥勒菩萨示现。这种目的性太强的手段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不会当真。
  • 43、为什么佛说了一生的法,反而说从未说法呢?
  • 44、以世间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佳结果,充其量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一点,譬如科技的发达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认为,科技带来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更复杂、更危险的生活,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45、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 46、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 47、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 48、与如说,是别人或许有诸佛菩萨的灵感,增加信仰;而我,都是人间菩萨这许多普罗大众,他们都像活菩萨,增加了我的信仰,增加了我对人间佛教信仰的力量。他们也做了我的示范,引领我在信仰的层次里,对自我的信心不仅坚固,而且更是升华、更是超越。
  • 49、而佛教对真理的认识,恰恰是相反的——佛陀认为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万能的创造者,没有一个主宰者;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你可以不信佛,但你不能不信因果,不能不信一切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幻化,一切的生命都是在生老病死之中,一切的众生都因“我”而生,因“我执”而痛苦。佛陀说他只是一个觉悟者,一个发现者。而若是谁发现了这些规律,谁实证了这些真理,谁也就是佛。一切的生命状态,包括人、畜生、天神等,只要你肯去思维真理,去努力修行,你就可以离苦得乐,你就可以成佛。(一般低智能的畜生,需要罪报了结以后,再生
  • 50、例如:大家动作缓慢,可是篮球都讲究一秒、零点几秒的时间,要非常迅速,而僧青年精神涣散,不集中精力读书、工作,透过打球可以激发人类的潜能,非得要积极迅速、勇猛向前不可。
  • 51、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 52、既然佛教是“无神论”,为何还有众多神佛呢?
  • 53、什么是“常见”?
  • 因为朋友、同学都已分散,个人办事业难成,在为前途彷徨徘徊的时候,智勇法师突然放弃僧侣救护队,我这个人一向不喜欢退票,他虽是我的同学至交,我也不喜欢他这种临场退票的性格,于是自告奋勇,继续未完成的僧侣救护队工作,把主持交由我在焦山的学长现华法师担任。
  • 54、因为朋友、同学都已分散,个人办事业难成,在为前途彷徨徘徊的时候,智勇法师突然放弃僧侣救护队,我这个人一向不喜欢退票,他虽是我的同学至交,我也不喜欢他这种临场退票的性格,于是自告奋勇,继续未完成的僧侣救护队工作,把主持交由我在焦山的学长现华法师担任。
  • 55、后来,在迦维罗卫国时,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亲手做了一件金色袈裟,想要供养佛陀。佛陀没有接受,让她转供僧众。但是,所有的僧人包括已证圣果的阿罗汉们,都没有人敢于接受这个供养,因为有的人觉得,这是佛陀姨母供养佛陀的,自己怎么能有资格接受?有的人觉得,这件金色袈裟太过奢华,穿在身上不符合律法。最后,到了弥勒菩萨这里,他坦然地接过来就披在身上了。
  • 56、这里的内容也明确显示,佛陀将度化众生的重任交付与弥勒菩萨。

  • 57、说回到弥勒信仰,前面说过,我们将这个范畴限定在汉传佛教,而且不包括民俗信仰的话,简单来说,弥勒信仰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 58、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 59、提到弥勒菩萨或者弥勒佛,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身携布袋、袒腹笑口的大肚弥勒菩萨。因为他在天王殿里,一般的寺院,我们一进去,首先就是天王殿,迎面看见的第一尊佛就是弥勒佛。
  • 60、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 61、大家都知道,虽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业比较多,但其以救人救世之名所挑起的战争也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不是绝对的慈悲心还值得商榷。相对而言,佛教从来就没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说过,他根本不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获得的胜利,他所强调的胜利,是通过调伏自相续所得到的胜利。
  • 62、什么是“断见”?
  • 63、当时,每周六举办念佛会,我为大家讲说《普门品》,本以为也只是一个临时几天的过程,还是会要离开的;但是人的因缘,难以料定。讲过之后,男女老少都再三挽留,几乎跪地请求,不要我离开。
  • 64、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 65、此处所说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智慧。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虽然这么简单,真要做起来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 66、像前面说的,很多人把弥勒菩萨当财神供奉之类的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弥勒菩萨跟娑婆众生因缘深厚;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让普通人对弥勒菩萨的了解越来越扑朔迷离。

  • 6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68、有人自称他的“法”是比释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这种说法可信吗?
  • 69、后来,这个仙人在山林中修行时被暴雨所困,没有食物。一对兔母子见他多日未食,恐怕他饿死了,于是便跳入火中烧成食物供他食用。仙人被深深感动,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念,永不食肉,直至成佛。这个仙人就是弥勒菩萨,“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
  • 70、有人会提出疑问:修大悲心需要细密深刻的思维,而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不需要任何杂念,既然如此相互矛盾,又怎能在一座当中同时修呢?
  • 71、贫僧想,在台中宝觉寺,有我的学长大同法师在那里当监院,他曾跟我通信,说他想要办三千人的佛学院,邀约我到台湾来教书。我知道他的言词太过夸大,那时候佛教还没有条件能办千人以上的佛教学院,也就没有跟他回应。这时,因为前途茫茫,也只有去找他商量未来的去路。到了宝觉寺,才知道他在两个礼拜前,因为匪谍嫌疑,已经逃往香港。访友未遇,在台湾,贫僧就再没有朋友、熟人了。
  • 72、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 73、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 74、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 75、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 76、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病患者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 77、巫教没落是因为道教的兴起,和佛教没有关系。巫教就目前来说应该依然存在,巫教在古代的活动区域是当今的云贵高原,所以容易提到云南。巫教不养蛊,养蛊是达到自己的目的,未必害人。
  • 唯有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他世间的慈悲只能说是“悲”而已,还不能用“大”来形容,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
  • 78、唯有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他世间的慈悲只能说是“悲”而已,还不能用“大”来形容,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
  • 79、为什么要思考无常,有什么利益?
  • 80、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 81、佛陀出生时说的“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说诸法无我吗?
  • 82、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
  • 83、决定有情转世轮回的因素是什么?
  • 84、在高科技社会里,佛教为什么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 85、朱莉很少谈及自己的信仰,有报道称她受佛教影响较大,她的左肩胛骨有佛经祈祷的纹身。在对待自己6个孩子的宗教态度上,她曾经说自己和皮特,教育孩子要尊重每一个人。他们的家里,有个书房,里面有圣经、犹太教教律和可兰经等书籍。两人经常带6个孩子前往教堂,寺庙和清真寺等地方,接受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教育,不过是什么宗教,信仰什么,都由孩子自己选择。
  • 86、善恶之间,总在一念。一念错,全盘皆输。

  • 87、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
  • 88、华藏寺位居南京侯家桥,距离现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不远,不到两公里。当时里面已经有小小一座织布工厂,还有益华文具店、热水供应站等设施。据说,当初在左近的数条街道土地都是寺方所有,后来住持吃喝玩乐,把它一一的变卖,使得华藏寺蒙受了法门不兴的名誉。
  • 89、“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单词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 90、还有一部经典叫《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佛陀在这部经中说: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世界名胜花敷,佛号弥勒。当时有一个叫一切智光明的仙人,他听到弥勒佛说法非常高兴,便发愿将来也要成佛,佛号也叫做弥勒。
  • 91、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 92、弥勒菩萨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尊奉他。小乘和大乘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大乘涵盖小乘教法,但是小乘对于大乘的很多内容并不认可。
  • 93、我讲的这些并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就是一个精神信仰的细化。若再仔细分,还可以分出很多信仰,但总体来说差不多这些就够了。
  • 94、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 95、佛教中有占卜预测之术吗?
  • 96、应如何看待《俱舍论》中说的器世界状态与现代科学证实的器世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