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说感悟人生(优选99个)

  • 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 2、另外,禅宗的理念,佛陀境界需要人自己从人生的日常流转中去领悟,才能真正达到精神的自由。
  • 3、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 4、活着虽好,可总有死去的那一天啊。什么珍爱生命全是骗人的,这样做反而回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眼前的这一天。至于明天怎样,我们是不能预测的。
  •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 6、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 7、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 8、有的路,是用脚去走。有的路,要用心去走。绊住脚的,往往不是荆棘石头,而是心。
  • 9、古书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快乐。又有人告诉我们自由最快乐。可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还有人说无情最快乐
  • 10、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 11、设满恒沙刹珍妙庄严具奉献诸如来及欢喜顶戴
  • 12、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 13、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 14、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 15、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 16、人生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对于生活中的诸多不顺,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与其背着包袱弯腰受罪,不如放下包袱享受生活;与其徒劳地抱怨命运不公,还不如淡定从容地笑对人生。学会放下,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 17、别把还有未来当成现在不努力的借口。连当下的时间都无法把握的人,没理由相信他能规划好未来。

  • 18、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你会很痛苦。
  • 1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20、寂寞,是成功必经的一段路。耐得住一时的寂寞,才能守得一世的幸福。每一朵花的开放,都会经历一段默默的守望;每一粒果的成熟,都要忍受一段青涩的等待。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曾有过一段寂寞的岁月,一段连自己想起来都会心酸流泪的岁月。寂寞的日子,其实也是人生的一种储蓄。
  • 21、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 2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 23、路程再长,你思考的时候已经有人走在路上;未来再远,下一秒钟便是你在幻想的明天;奋斗再难,有梦想就有成功的希望。
  • 24、学会坦然,你就学会了勇于面对所有的痛苦;学会了珍惜所有的幸福。学会坦然,就是一种不屈。
  • 25、原文出自《华严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如花草。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一切众生,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 26、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 27、我们每顿饭都能吃饱,但心里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有个声音开始说你要奋斗,你要战胜别人,别做失败者。

  • 28、也有些人通过自己的真心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由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 29、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 30、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 出处为《大品般若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可言传不可意会,所谓的不可说意思就是不能说的意思。佛家认为,“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而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故曰不可说,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也是这个道理。
  • 31、出处为《大品般若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可言传不可意会,所谓的不可说意思就是不能说的意思。佛家认为,“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而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故曰不可说,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也是这个道理。
  • 32、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且没有终点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 33、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 34、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 35、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 36、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 37、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38、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 39、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
  • 4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41、贪心,反应了一个人的贫穷指数,或许你拥有很多,但却想拥有更多,此时的贪心暴露了你内心的贪穷;嗔心,反应了一个人的安全指数,或许你有权有钱,但用怒火待人,此时的嗔心泄露了你内心的不安全感,因此你的烦恼促成了你的失败。所以修心不仅是一个宗教课题,也是一项完善心灵的艺术。
  • 42、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 43、幸福是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人生是一天一天经营出来的。在抱怨自己赚钱少之前,先努力让自己变得值钱。
  • 44、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 45、看轻别人很容易,要平自己却很困难。
  • 46、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 47、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 48、意指世间万物有种种生灭变化,存在的只是一个个过程片段,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脱离其他外界条件和关系而独立存在,一切事物表现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是真正了解的,正是所谓的一切皆流,无物永驻,这其实是佛法中“空”的一个概念。
  • 49、人生有酸甜苦辣,朋友有真心假意,所有的过客只是你身边闪过的风景,不懂你的人,就不要在意,不爱你的人,就不要珍惜,还有一些更无关紧要的人,添油加醋中伤你,想方设法算计你,有了麻烦缠着你,得了好处踹开你,这样的人,不用理会,不必联系。
  • 50、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 。
  • 51、你所说的是指阴茎勃起时出来的液体吧?那时尿道球腺液。几乎每个男性性兴奋是都应该那样。你的丈夫现在的情况好象不多见。3月3日19:29那应该是前列腺液,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只要你老公只要没有尿频,尿急的症状,应该是很正常的,不必为此而焦虑。3月4日0:15那是性兴奋阴茎所分泌的前列腺液,透明状。每个男士性兴奋分泌这种液体时,表示充分达到性交时刻。你先生没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达到兴奋状态。建议多做些性交前的爱抚。性兴奋阴茎所分泌的前列腺液,透明状,但是这因人而论有的男士分泌的多,有的却没有或者很少这个没有必要担心
  • 52、释迦牟尼出家不是为了个人的心灵自由,而是为了寻找宇宙和人生的规律,寻找摆脱轮回的解脱之道。而且他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后,悟出解脱之道后,想的是马上去告诉其他人,普度还在迷茫痛苦的众生,这是最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寻求人类的解脱,还有所有六道众生的解脱。另外佛陀也不是抛妻弃子,而是饱含慈悲与普度的爱恋,最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全部出家修行。并且三十三天给已故的母亲说法,并且回来看望父王,所有佛陀也还是有家庭责任的。
  • 53、行走于尘世,我们需求的其实不多,最重要的,莫过于一颗静安的心。心安则神定,可于大厦将倾而不乱,狂澜即至而无惧;神定则慧生,迷象丛生能觅出路,危难时候善寻妙招;慧生则彻悟,原来幸福不过是一种理解,快乐不过是一种心态;彻悟则有得,那些看开的、看淡的、看透的、看破的,皆是人生大收获。
  • 54、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 55、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 5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 57、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58、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 59、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 60、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而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众生皆有佛性。正如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
  • 61、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 62、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毕竟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 63、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切莫刻意的寻求,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到此境界,才是开悟。
  • 64、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 65、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 66、逃不掉就该学会面对,路途艰辛也别轻易撤退。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
  • 67、生活千种,人各百态。若要较真,谁都难免觉得自己不够富足,但仔细想想,每个人拥有的其实并不少。

  • 68、当你学会拒绝别人,学会以牙还牙时,他们反而会尊重你, 甚至敬畏你。
  • 69、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70、静看花枯荣,淡视云卷舒。行走在旅途,鲜花和荆棘映衬,坦途和坎坷衔接,艳阳和风雨交织,得志和失意错位,需要我们淡泊豁达,宁静致远,静看花枯荣,淡视云卷舒,沐浴春风不自傲,挑战逆境不伤情,在修正中砥砺品性,在省悟中拓宽心胸。成败自清醒,是非一笑过。
  • 7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72、任何时候,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别人的想法,与你没有多大的关联;而出自你自己的大脑思维,却是可以决定你一生的关键。
  • 7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
  • 74、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 75、佛说:人若能时时反观自照,检讨心念是否贪着名闻利养,久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偈万缘空」的境界。
  • 76、其实,人活着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再多的荣华富贵,到头来都只不过是一隅、一床、一日三餐。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当我们从疯狂疲惫的获取中真正醒悟时,才发现大好的年华已经从手中丢失了。生命是一种缘,有时刻意追求的东西或许终生得不到,而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故曰: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个人,其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 77、让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让你活得快乐,让你看破放下自在,建议你看看净空老法师的演讲,你会有所感悟的,单凭我说你不会感觉到的,谢谢!阿弥陀佛!

  • 78、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 79、冰山之所以瑰丽雄奇,是因为它有3/4埋在水下。若欲写好人生的传奇,就要学会冰山的深藏与厚重。别有点成绩就写在脸上,谁一生没有几处得意?你炫耀的只是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别稍有哀怨就到处示人,谁的心坎上还缺少几道伤口?你展现的只是自己的羞愧与卑微。当你能把得失深藏于心,人生自然变得厚重。
  • 80、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 六道中的只有苦,没有真的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离苦得乐,一生成佛
  • 81、六道中的只有苦,没有真的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离苦得乐,一生成佛
  • 82、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
  • 83、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 84、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 85、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86、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 87、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88、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89、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90、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 91、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 92、余供无过者超逾不可计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
  • 93、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 94、虽然我还没有进入中年,不过,年轻的我也有一些受用终生的感悟:相信时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时间都能带领你找到光明;不要学会依赖,要学会靠自己,那个你一味依赖的人,也许会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离你而去;爱与憎要分明,不要因为善良和软弱而混淆了是非,蒙蔽了自己;记住曾经的美好,珍惜现在正拥有的东西,开创自己心中的未来。感悟是很多的,只要自己还活着,只要自己还有努力的信念,只要心中还有梦。所以,好好活着,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有内容的人生,在于不断的,积累。
  • 95、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 96、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千分不及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 97、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 98、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99、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自然会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而且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善无善报,恶无恶果……进入这个阶段,心境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们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这时,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人主观意志的载体。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