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101句)

  • 1、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 2、【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 3、这凄凉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
  • 4、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 5、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 6、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 7、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 8、读李白的诗,我们不能不惊叹他豪迈的气魄和雄健的笔力。在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很多,但无一能与李白这种超乎寻常而又深入人心的奇句相比。
  • 9、第十五首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 10、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 11、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 12、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 13、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 14、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 15、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 16、诗人自负有使“寰区大局,海县清一”的理想,却是无路请缨,家国愁,身世感,充溢心胸,功业无成,身先衰老,怎能不可悲,怎能不发感慨“白发三千丈”!
  • 1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 18、♬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 19、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 20、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 21、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 22、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23、锦江滑腻峨眉秀,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
  • 24、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 25、●孩子突然有这些举动,多半有抑郁倾向
  • 26、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 27、深奥莫测,古人观测天象,总结出来的纪年方法
  • 28、他从一个仗剑走四方的少年,进入到垂垂老矣的晚年,他的人生理想依然没有实现。
  • 29、出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浦歌》。
  • 30、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 天宝十三年的正月,安禄山入朝拜见天子。杨国忠曾经密奏,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皇帝可以试探他一下,宣召让他进京,看看他是否敢来。如果他不敢进京,那一定就是要造反了。
  • 31、天宝十三年的正月,安禄山入朝拜见天子。杨国忠曾经密奏,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皇帝可以试探他一下,宣召让他进京,看看他是否敢来。如果他不敢进京,那一定就是要造反了。
  • 32、这首《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是组诗中的第15首,整首诗中充满愁容愁绪,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到极致是什么样子。“白发三千丈”很明显是夸张的表现手法。
  • 33、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
  • 34、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 35、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36、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 37、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 38、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化为可以用量计算的物,使人感到不仅合情,甚至合理。
  • 39、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 40、《秋浦歌》是李白写的一首组诗,包括17首五言绝句。《秋浦歌》创作于天宝十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前往安徽一带游历。
  • 41、安禄山这个人老奸巨猾,他知道唐玄宗有意试探他,于是做好万全准备进京面圣。安禄山到了长安之后就摆出两幅面孔,面对朝臣大肆贿赂,面对皇帝装傻充愣。
  • 42、李白为什么发愁,因为当时朝廷和南诏之间进行着一场“天宝战争”。南诏联合吐蕃攻打大唐边境,朝廷派节度使李宓发兵南诏。
  • 43、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 44、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 45、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 46、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炉火照天地,红星生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47、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 48、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 49、忧愁啊。李白相当政治家,也就是当官,但是郁郁不得志。最后当乐一辈子的才子,白发三千丈,还是没能如愿。
  • 50、天宝十三年是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大唐王朝的上上下下丝毫没有预感到一场祸患马上就要降临。李白去安徽之前到过北方,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什么,于是把他的心事写到了《秋浦歌》中。
  • 51、《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其中《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其最为后人传诵。
  • 52、不过,李白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快乐,这在他《秋浦歌》的组诗中多有反映。我们也听过历史上伍子胥因为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愁白了的故事。说的是因楚平王听信谗言,废了太子,要诛杀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太子的师傅。伍子胥是伍奢的次子,因此他也在楚王的诛杀之列。
  • 53、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 5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 55、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 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
  • 56、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
  • 57、诗意: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 58、●对孩子最大的残忍,就是在学习上放任自由
  • 59、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第二次游秋浦时期。
  • 60、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诗。
  • 61、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 62、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 6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64、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 65、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 66、人们常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你可曾想到,在浪漫的背后,李白还有一颗赤诚忠贞的红心。
  • 67、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68、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 69、愁容不展的李白拿起来一面镜子,他发现镜中的自己已经两鬓斑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50多岁了。
  • 70、《秋浦歌》里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唐代县名,即今安徽省贵池县。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自我形象的诗。
  • 71、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 72、qiūpǔgē秋浦歌tángdài:lǐbái唐代:李白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ùzhīmíngjìnglǐ,héchùdéqiūshuāng。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只因为我的忧愁有那么长。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 73、这三千丈的白发,完全是内心愁苦的象征。“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对镜自问,进一步加强对“愁”的刻画,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的忧伤憔悴,表达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 74、前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 75、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 76、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 77、【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秋浦歌》作于天宝末年,诗人忧国忧民,个人理想不能实现,并受到排挤。
  • 78、从全部秋浦歌来看,都是写秋浦奇特美丽的风光,和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首也不例外,愁——客愁而已,不是什么受排挤、怀才不遇。
  • 79、●“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了”
  • 80、我头上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明亮的镜子中,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般模样?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来比喻愁绪之长,说明愁思的深重,这是诗人奇想而出的名句。
  • 8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来比喻愁绪之长,说明愁思的深重,这是诗人奇想而出的名句。
  • 82、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 8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忧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惜,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
  • 84、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 85、但念下句就有了答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很是常见,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既然愁思无涯,白发当然也可以长到三千丈,这是艺术的夸张。
  • 86、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 87、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 88、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如此浓愁,从何而来?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 89、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90、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 91、táng dài:lǐ bái
  • 9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 93、意思: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 94、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 95、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 96、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
  • 97、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
  • 98、李白的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来比喻愁苦之深重,尤为新奇。读之,仿佛看到那位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白发似霜,愁容满面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他的长叹疾呼是那样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不免为他的拳拳报国之心深感同情和敬畏。
  • 99、秋浦歌:天宝十三载(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 100、“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 101、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ùzhīmíngjìnglǐ,héchùdéqiūshuāng。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