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条)虽有佳肴翻译
2023-05-07 13:58:44
8471
- 1、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 2、D
- 3、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5、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 6、《虽有嘉肴》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7、学,通“敩”“,教导
- 8、然后能自反也
- 9、《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10、本文出自戴圣的《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11、⑴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12、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 13、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 14、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 15、自反:反省自己。
- 16、
- 17、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 18、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 19、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20、⑴是故:所以,因此。⑵困:困惑。
- 21、⑴虽:虽然。⑵嘉:美好。⑶肴:用鱼肉做的荤菜。⑷弗:不。⑸其:它的,指嘉肴。⑹旨:味美。⑺至道:最好的道理。⑺其:它的,指至道。⑻善:好,好处。
- 22、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 23、先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从而突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比“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的话加以印证。
- 24、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 25、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 26、""”,不通,理清
- 27、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2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29、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30、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 31、蕺山书院|初中23篇课标文言文专题训练——
- 32、教/然后知困君子学/必好问
- 33、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 34、GOODMORNING
- 35、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 36、时间:2018年5月21日
- 37、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 38、【虽有佳肴翻译】"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 39、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40、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阐明的道理: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文章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 4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2、兑通“说”,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 43、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 44、【虽有佳肴翻译】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 45、通过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46、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虽有嘉肴》出自《礼记·学记》,本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 47、文章特色: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 48、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 49、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50、甲文:实践出真知乙文: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 51、故曰:教学/相长也。
- 52、出自《礼记•学记》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 53、有,通“又”;槁暴:枯干;挺,直;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它弯曲;然,这样原句翻译:即使再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 54、⑧[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 55、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 56、⑴其:表推测,大概。⑵其:指“学学半”。⑶之:助词,不译。⑷乎:吧。
- 57、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 58、楼主,您好,我是泰安市实验学校七年级在校生,在我们七年级所学到的第20课中,题目标明的是这个“嘉”,可是这个题目本身就是编者加上去的,应该两者都有各自的所用之意
- 59、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60、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61、回复即可获取前三篇答案!
- 62、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 63、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 64、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 65、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翻译: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 66、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 67、“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
- 68、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 69、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这样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70、①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 71、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结合乙文分析。
- 72、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 73、朗读课文,注意其中一些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 74、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 7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 76、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 77、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 78、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纵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 79、不知其旨也
80、⑦[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 81、文章节选自《礼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主要阐述了“教”和“学”的关系。
- 82、
- 8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 84、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如:开头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 85、《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占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86、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
- 87、此文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 88、⑵学:第一个同“敩”,教导。第二个是“向别人学习”。
- 89、⑵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90、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91、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
- 92、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 93、《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
- 94、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 95、①进:继续学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 96、故曰:教学相长也。
- 97、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