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翻译【推荐100句】

  •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2、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 3、以秦来说,范雎受秦重用,立即助秦昭王收韩;商鞅受秦重用,则助秦孝公收魏。当韩、魏未附秦之时,昭王出兵攻齐,范堆忧之。由此证明秦欲争得天下,必先收韩、魏而后可。当秦军越韩过魏而攻燕赵,这本身是件冒险之举,若燕赵正面迎战,韩、魏再乘机击之于后,那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 4、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 5、将军宜枉驾顾之。”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 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 7、【隆中对翻译】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 8、译:先主就屏退跟随的人说:“汉朝衰落颓败,奸臣盗用了皇帝的政令,,蒙受风尘。
  • 9、屈致:委屈,召来。致,招致、引来。
  • 10、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 11、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
  • 12、译:然而曹操终于能战胜袁绍,由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对人的筹划得当。
  • 13、《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对历史的再现:
  • 14、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 15、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16、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 17、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 18、是诸葛亮的文章,因为隆中对对当时的形式进行了睿智的分析,吸引了政客们,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 19、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 20、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 21、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 22、古文名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 23、译: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控制了他的北面,益州百姓殷实,府库富足,但刘璋却不知爱惜百姓,那里聪明而有德才的人都盼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 24、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
  • 25、“以二国”三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

  • 26、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 27、谓:认为。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 28、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人远攻燕赵,却毫无韩、魏之忧,那是因为韩、魏屈于秦之淫威而已归附它的原故。
  • 29、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30、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 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 31、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 32、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 33、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 34、译:先主说:“您与他一起来。”
  • 35、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 36、先主:先,先帝,主,刘备。屯:驻扎。
  • 37、《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 38、译:但是我还不想罢休,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 39、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40、译:先主刘备说:“好!”
  • 41、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 42、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 43、译:果真能够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 44、图:谋取。据:占据。利:物资。
  • 45、好:喜爱。为:唱。

  • 46、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 47、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 48、末尾笔锋一转,回到冷酷的历史现实:即六国决策者目光短浅,不识“天下之势”,彼此“背盟致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突”,从而自食恶果,相继灭亡。文章截然而止,含不尽感慨。
  • 49、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 50、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 51、关羽、张飞等不悦,
  • 52、译: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一般人不承认这一点。
  • 53、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
  • 54、古文名篇|郦道元《三峡》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三峡的美好风光!
  • 55、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
  • 56、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
  • 57、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
  • 58、译:荆州北有汉水、沔水为屏障,往南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面直通巴郡、蜀郡,这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 59、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许,承认同意。
  • 60、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 61、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 62、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
  • 63、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64、“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
  • 65、不可胜数: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 66、与俱来:与俱来,和一起来。俱。一起。
  • 67、陈寿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
  • 68、译: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 69、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 70、一种文体如《唐太宗李靖问对》和“策”相似《天人三策》、《战国策》主要是对他们谈话内容的记录,故以“对”入题
  • 7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 72、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 73、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74、古义:物资今义:利益;有利的。
  • 75、形势摆出之后,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引例作证。

  • 76、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 77、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 78、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 79、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
  • 80、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 81、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 82、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 83、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 84、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85、陈寿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

  • 86、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87、庆历元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
  • 88、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深厚起来。
  • 89、【隆中对翻译】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90、文章写到这里,再作收束,归结到“天下之势”。如此说来,韩、魏附秦是不识天下之势了;进而又为其开脱:韩、魏本身势孤力弱,面对虎狼之秦,又怎能自保而不归附于秦呢?其中自含山东各诸侯国“不知天下之势”而不助韩、魏杭秦之意。正由于六国都不能正视天下之势,以致秦人得以东指而“天下追受其祸”。
  • 91、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92、将荆州之军:将:率领。
  • 93、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江东,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
  • 94、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 95、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 96、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 97、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 9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99、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 100、这样,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秦人不敢越过韩、魏的土地远攻齐、楚、燕、赵;而齐、楚、燕、赵也就能安居后方。一旦齐、楚、燕、赵能与韩、魏通力合作,相互支援,那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这确是当时拯救六国危亡的良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