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推荐100句】
2023-03-25 22:03:07
3202
- 1、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2、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4、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5、《论语》之《阳货》篇的各个章节,谈的就是孔子处世的权变思想。
- 6、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时年七十三岁。何:什么,原又为儋也,肩挑,言:说,本人觉得此句型类似于《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作为夫子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用什么肩负礼的传述呢?”孔子说:“天肩负的还能怎么说?四季更替了,万物生长了,天肩负的还能怎
-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色厉内荏,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出处就是《阳货篇》的这一句。形容一个人外表强硬,而内心软弱,有点像纸老虎。类似于一种看门狗,不管什么人来都咬,但是人朝他走近的时候,就吓得转身就跑。
- 9、冲动是魔鬼,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便是忿思难的最好例证。
- 10、孔子在这讲六言六弊,反映了事物的两面性,充满了一种辩证法的智慧。我们同样也可以对照着反省自己,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如果君子能够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和反省自己,就能够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所谓到爱好仁德而不会遭受愚弄,爱好智慧而不会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会受到伤害,爱好正直而不会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会惹是生非,爱好刚强而不会胆大妄为。
- 11、“所谓‘性相近’是指每一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因而都具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所谓‘习相远’则旨在提示:人究竟能不能达到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人们不同的习性。孔子对于成人之道的阐述主要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这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杨国荣老师在《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中对这一段话的一个阐释。
- 1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13、此外,学习《诗经》,还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当我们夸奖一位女子非常美丽的时候,我们会说“颜如舜华”。这个“舜华”是一种花的名字,是我们现在说的木槿花。《周南·芣苢》篇中提到了“采采芣苢”,芣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车前草。“隰有苌楚”,苌楚又是什么东西?大家肯定会大吃一惊,居然是猕猴桃。《周南·葛覃》里面说“黄鸟于飞”,黄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黄鹂鸟。
- 14、这是圣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君子的品格。
15、【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 16、就在这一年,孔子遭遇了人生中另一个莫大的不幸——他的儿子孔鲤先他而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并不会因为孔子是圣人先哲而有所减轻,因为他毕竟不是出离红尘、断却六根的僧人啊!四年即公元前479年,伟大而不幸的孔子在鲁国病逝,葬于鲁城北
- 17、孔子说的“君子有九思”,距今已过去了两千多年,然谆谆教诲犹言在耳,警醒着一代又一代人。
- 18、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于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旬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 19、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习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做老师了。”
- 21、有一天,孔子对子贡说,没有人理解我,我是孤独的老人了。子贡说,怎么会没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说,虽然没人了解我,但我不抱怨上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努力学习知识,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也许只是天才能了解我吧。晚年的孔子渴望有一个理解他的人。但孔子的痛苦已经无法言说,他向谁倾诉呢。最喜欢的两个弟子先他而去,子贡的工作很忙,经常穿梭于各国之间,办理外交事务,自己还得抽空做生意赚钱。最有能力的冉求,跟着季康子混,好像和孔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孔子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弟子们,最后都将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
- 22、公山弗扰是费邑,也就是费县的县长,他和阳虎一样是季氏的叛臣,但是他和阳虎也不合,两个人都想叛变,都握有兵权。公山弗扰占据了费邑,背叛了季氏,然后派人召见孔子。
- 23、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割据,互相争夺地盘和人口资源,同时也导致不断的征战,当时的社会人伦体制个相继“崩塌”,上至君臣,下至父子,出现了社会意思形态的反转。于是才出现“百家争鸣”,孔子一生也走过很多弯路,后来孔子成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社会上最博学者,后来形成了儒家学说,一部《论语》治天下,他一生的言行举止都记录下来,影响和教育后世的千秋外代。无论历史如何前进和演变,都不能改变孔子是教育家,万世的师表。
- 24、♬点上方标题可收听主播雨舲朗读音频
25、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子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
- 2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 2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8、《全相平话五种》之《武王伐纣书》书影福建建安虞氏刊本
- 29、忿,是愤怒、发火,不良的情绪。
- 30、“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 31、忿思难:怒,思考是否生祸患。
- 32、子路和舜的所作所为,和刚刚我们说的“道听涂说,德之弃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 33、人世间,没有天生的幸运、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努力。
- 34、不待孔子回应,阳货就抢口而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你孔子怀着满腹的才学,不肯用出来,任凭国家动乱下去,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的人吗?我们知道“仁”是孔子倡导的核心,阳货在这直奔孔子的核心主题,可谓针尖对麦芒。这个就将阳货的颐指气使、得意忘形之态刻画的是活灵活现。
3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译文:孔子说:“人如果连信誉都没有,还可以干什么呢?
- 36、孔子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论语》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有道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应该成
- 37、没听清楚、没弄明白,就作出错误的判断,会使自己被阿谀逢迎之词,甚至被假话、谎言所欺骗。
- 38、因为现在我们男女平权思想的兴起,这一句话会被人们认为是孔子轻视女性。有人会问,为何孔子要把女子和小人并列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局部观,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也把女子和治世的能臣并列在一起。这告诉我们,读《论语》要有一个全局观、整体观。
- 39、我们来看最后一则。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说得挺严重的。按照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四十应该是不惑之年,也是成德之年。孔子在这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仍然有很多恶行被人所憎恶,那么此人终究不能有什么成就了。他其实并不是在唾弃,而是在劝人,已经四十好几了,还有那么多的毛病令人厌恶,你还不及时醒悟吗?勉人及时迁善改过。
- 40、阳货挖了一个坑给孔子,把孔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内心的道德要求和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阳货是小人,所谓“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激怒恶人,恐生变乱。再者,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是个知礼数的人,他不能不回拜。但是孔子也不想见阳货,不想跟奸臣见面。于是孔子也将计就计,“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指在最恰当的那个时候,“亡”就是没有,不在家的意思。孔子挑了一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礼,故意亲自去拜谢。
- 41、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见义勇为,其实在古代就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一部分。比如在很多小说里,都花大笔墨描绘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的侠士义士。其实,这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精神,因为它最初是由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即“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说:见到合于道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见义勇为”的思想早就暗含在古代的儒家思想主流里了。
- 42、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 43、孟子所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要把我们丢失的那颗本心找回来,这是学问之道。
- 44、疑思问:疑,思考是否不耻下问。
45、杨妈说,这说的就是她呀
- 46、时隔两千余年,通过读《论语》,孔子和弟子之间讲学的心情,他们之间的真挚和活泼皆可跃然如见。最后想和大家分享钱穆先生的一段话,孔子之道历经两千五百年之后,为何仍能如此有力量,用钱穆先生的话说:
- 47、【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 48、所以上智和下愚之人的区别就在于下愚之人他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是自暴自弃。
- 49、事思敬:做事,思考是否敬业。
- 50、至于其短丧思想,肯定者会称赞他敢于变革旧有礼制,觉得他开创了墨家的先河,具有创新精神,但是否定者会批评他的这种想法与儒家的核心思想异质,语其“不仁”,亦无可厚非。两类观点看似平分秋色,但问题的关键是:理得之后能否心安?纵然理上讲得通,但是得理之后是否心安,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 51、期:《诗美赏析》下——小学阶段诗词赏析+人格养成
- 52、我们看另一段中孟子讲“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 53、所以,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心存敬畏、认真对待,既对工作负责,又对自己负责。
- 54、听思聪:听,思考是否听得明白。
55、同时孔子有两不仕,就自我而言,不以非正当的手段谋职,就对象而言,他不供职于离经叛道之人。
- 56、孔子说的五种品德分别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和慈惠。庄重的人不至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工作效率就高,贡献大;慈惠能使别人愿意听你的。
- 57、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58、见得思义:得,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 59、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甚至傲慢无礼,只会让人敬而远之。
- 6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 6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喜欢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 62、做老师的不可能不说话,但也绝不想让学生死在语言文字里。因此,孔子对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强调的是他们自己的探索和践行。
- 6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读书不好好思考,越学越困惑;思考却不读书,就没有什么收获。”
- 64、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65、人与人交流,你诚意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虚情假意待人,别人必定也会虚情假意待你。
- 66、孔子所厌恶的“乡愿者”和“巧言令色者”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结合我们今天所谈“守经达权”来理解,这样的人内心是没有持守的,是缺乏“经”的,是没有原则的人。
- 67、阳货派人召见孔子,而孔子不想与他相见。他召见孔子有几个目的,孔子有贤名,他想叛变季氏,招揽一些贤才,一则可以为他出谋划策,二则还想让别人知道他是爱贤才的,可以中和一下他的恶名。可谓一箭多雕。
- 68、相由心生,忠厚的心性,会在容貌上留下痕迹。
- 69、当然,不知道的领域会有很多,但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不会发火,不会嗔怒,就会被称之为谦谦君子
- 70、
- 71、在孔子去世以前,他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两楹之间接受他人的祭拜。也许他没有想到,在他去世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中,他正是这样享受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崇奉。有生之年,孔子大概觉得自己不合时宜,因此在《论语》中留下了很多“已矣乎”的感慨。而这去世后的荣光,一定超出了他自己的期望。同样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曾经说给弟子们的话,会流传的如此久远,深深影响一个民族。
- 72、期:《说文解字》简读——文字学基础
- 7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孔子说:“朽木没办法雕琢成器,粪土做成的墙壁不能去掉污秽,我能把他怎样?”
- 74、孔子病了,七天后,含恨离开了人世。
75、如此,最起码能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君子。
- 76、接下来认识一下孔子的一些弟子,首先第一个是子游。
- 77、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孔子早知道他的话会被记录、流传,很多话他大概会换一种说法。又或者,他会说得更少。因为他实在是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
- 78、孔子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子向老子辞行。
- 79、会听话是另外一种学问。我们人类的语言,据说只能在沟通中承载7%的信息。与语言相比,情境、动作、情态、语调更加丰富、深刻。因此,中国人听话,特别讲究体味没说出来的话。一个听不到“言外之意”的人,便算不得会听话。
- 80、貌思恭,不像炭火那么炽热、冰块那么寒冷,而像一块玉,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
- 81、以上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留言指正。
- 82、即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有“言多必失”的时候。有一次,孔子看到子路很刚猛地站在自己身后,忍不住说:“像子路这么总是刚强的人,怕是将来不得善终吧”。这在当时,也就算老师一个玩笑话。谁想一语成谶,在孔子去世的前一年,卫国政变,子路死于乱刀之下。孔子悲痛欲绝。他该有多后悔自己说错了话?因此,过不了多久,他给子贡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急了,说:“老师你不说话,我们怎么办?”孔子说:“天何言哉?”
- 8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84、解释:,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85、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这里教我们自问,圣人为什么是圣人?而我为什么不是圣人?这是一种很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其实读所有书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可以随时将自己和作者去做这种参照,那就不仅仅是在读书,还是在读我们自己。这样读书叫做“切己”——关切自己,切合自己。
- 86、君子听思聪,就是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听得聪明。
- 87、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孔子的多位高足,子游、子张、子路、子贡。接下来再看一个很有趣的弟子,在《论语》中也是争议很多的一位弟子,宰我。这段比较长,但是也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
- 88、巍峨的泰山,快要崩塌,
- 89、我们都非常熟知,佛家有一位"南无普贤大行菩萨”,这“普贤菩萨”代表什么,代表普贤大行,就是一直按照一个正确的信念,正确方向,永远不间断的,恒长,恒久的,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到达彼岸世界。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和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无都是一个伟大的道理,佛家喻以人物的贴切化。禅宗就有,只要你坚持,始终如一的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就会达到心清净,心清净了,自然万事就清净了。
- 9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什么是知道和不知道的方法!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
- 91、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 92、与权贵交流极尽谄媚,与常人说话鄙视傲慢,言语即为不忠,别人听了会难以接受。
- 93、视思明:看,思考是否看得清楚。
- 94、我觉得读经典真的就像照镜子一样,它既可以照见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时也能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心性哪里蒙尘了,然后及时抚拭,“勿使惹尘埃”。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说我力量不足了,我干不动了,这个事情太难了等等,然后心安理得地就不动弹。
95、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对季氏说:“他用给天子跳的舞蹈在自己的庙堂上舞蹈,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
- 96、利益钱财,适宜、正当、合乎道义,可取可得;反之,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义之财不可取。
- 97、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孔子说:“机敏又喜欢学习,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请教时,不会觉得没有面子可以称为文人了。
- 98、所以在这儿,朱子说到,“宰我既出,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孔子虽然说,好,你心安那你就去做吧,但是又担心他真的安而行之,“故深探其本而斥之。言由其不仁,故爱亲之薄如此也”,“又言君子所以不忍于亲,而丧必三年之故”。
- 99、关于这一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杨伯峻先生说的,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另一种是朱子说的,“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道听涂说者才听来便说了,更不能蓄。既不能有之于心,不能行之于身,是弃其德也,故曰‘德之弃’。”比较这两种解释,大家觉得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呢?
- 100、孔子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