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一条)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 1、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 2、注释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4、贾岛,字浪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5、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 “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 6、“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 7、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扩展资料: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 8、可是山里云雾缭绕,树木莽莽苍苍,哪里知道师父的去处呢?
  • 9、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 10、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由实而虚,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 11、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 12、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13、yán shī cǎi yào qù 。
  • 14、“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 15、♬点击上方绿标听主播朗诵诗词
  • 16、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 17、这日好友皎然到访,敲门后却听不见院里的犬吠声,原来是家中无人。
  • 18、诗人久久地伫立于此,不忍离去,此刻,香风不动,松花自落,白云满地,空山高远,哪里望得见隐者的身影?!
  • 19、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 20、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 21、“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 22、来时迫不及待,回时心满意足,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这就访友的最高境界
  • 23、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 2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 25、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宋魏野《寻隐者不遇》
  • 26、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 27、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深:指山深云雾浓。: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28、失望的贾岛不甘心地又问:“你师父在哪里采药啊?”少年指了指身后的山林说:“就在这座大山里。”贾岛在失望中又燃起了一点希望,心想,那我就去山林中寻他吧,就问:“在山林的哪里能找到你师父?”少年摇摇头说:“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师傅具体的行踪。”贾岛无奈地望了望重峦叠嶂的山林,只好决定下山,再寻时机来拜访吧。
  • 29、他懂得你的一言一行,你明白他的举手投足。
  • 30、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6《枫桥夜泊》赏析

    原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31、原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32、诗人暗自揣测,他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现在还没有回来呢。
  • 3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4《春夜喜雨》赏析
  • 34、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 35、?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 36、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 37、新家的篱笆下种满了菊花,可能是新栽的缘故,秋天来了它们还没有开花。
  • 38、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 39、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40、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 41、东晋书法家王徽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乘小船去拜访好友戴安。
  • 42、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5《风》赏析
  • 43、《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原文为:
  • 44、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 45、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 46、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言:回答,说。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 47、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3《长歌行》赏析
  • 48、红楼院里秋色如画,到访的友人胸怀坦荡磊落,这一切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
  • 49、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 50、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有诗文集《长江集》。

  • 51、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
  • 52、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 5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 54、点击学习聆听·走进诗词意境
  • 55、【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诗人本想转身折返,可是又心有不甘,于是就向陆羽的邻居打听他的行踪。
  • 只知道他去了前面的山中。
  • 56、只知道他去了前面的山中。
  • 57、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人。自号“碣石山人”。
  • 58、意思是:去寻找贤士,但找不到他在哪里。
  • 59、隐者:不肯做官而住在山野的隐士,一般指的是贤士。
  • 60、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61、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9《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 62、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 63、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 64、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体现了隐者来去无踪自由自在高逸的生活情致和诗人的向往
  • 65、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 66、《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云深:指山深云雾浓。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67、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8《赠汪伦》赏析
  • 68、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从来也没有出过场的隐者形象已经是非常高大丰满了。
  • 69、在这三次问话间,其实隐含着非常细微的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终还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尽在其中。在这样简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层次竟是如此丰富。
  • 70、出自《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 71、童子:指没有成年的小孩,这里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 72、野骆驼2022年1月18日。
  • 73、尾联其实已经省略了诗人的第二句问话:“那你师父到哪里采药去了?”
  • 74、《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 75、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 76、诗歌后三句是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乍一看,好像是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藏问于答。从童子简明的回答中,我们可以逆推诗人的三次问话。第一问,问的当然是隐者的去向。所以童子的回答是:“采药去。”既然有了大致方向,诗人自然想进一步探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第二问:“往哪里采药去?”童子又回答:“在此山之中。”既然就在山中,那么说不定还有可能相遇呢。于是诗人又进一步有第三问:“究竟在山中何处?”然而童子答道:“云深不知处。”最终仍是无法知其所在,无处可寻。
  • 77、我寻仙问道,不小心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采灵芝仙草的仙人到底在哪里呢,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也没人打扫“白云遍地无人扫”,画龙点睛之笔,谐趣脱俗,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想领略一下仙人风采的心情!从全诗来看,作者是在写“寻隐”,倒不如说是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 78、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 79、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3《小池》赏析
  • 80、【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访友不遇,心中并没有落寞惆怅之情,而是遣随从向邻家借来开门的工具,进得红楼院里来欣赏幽竹……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
  • 81、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
  • 82、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言:回答,说。
  • 83、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 84、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深:指山深云雾浓。: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85、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语意真率,无复人间烟火气。
  • 86、《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 87、这首诗的特点是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即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 88、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0《出塞》赏析
  • 89、《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饮食,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在蓬莱岛的隐士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岛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 90、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1《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 91、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 92、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 93、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 94、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 95、《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 96、其实,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因为风景总是在路上。
  • 97、“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 98、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 99、“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 100、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 101、所以,见与不见,彼此都是心有灵犀的故交挚友,根本也就没有纠结。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