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原文

    1、《观沧海》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2、若:如同好像是
  • 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 4、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 5、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6、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8、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 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 10、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
  • 11、《观沧海》这首诗的诗意是: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和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 12、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1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14、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 15、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艺术赏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 16、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 17、初中语文面试教学设计模版教案:《观沧海》
  • 18、【观沧海原文】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 1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20、洪波:汹涌澎湃波浪
  • 2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 22、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 23、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 24、⑴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 25、此题考查诗句语言的赏析。完成时,要注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概念,赏析时,可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首联”中前半句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后半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26、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 27、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28、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2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30、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 31、萧瑟:草木被秋风吹声音。

  • 3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33、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 34、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 35、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 36、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37、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 38、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39、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 40、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 41、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 42、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 43、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 44、《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45、诗歌赏析。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 46、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资源网
  • 47、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48、是的,另外《蒿里行》、《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也是他的诗词
  • 49、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网
  • 50、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51、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每天学一点,一天一天的进步,逐步积累,积沙成海让孩子慢慢的喜欢上学习,慢慢的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52、每天学一点,一天一天的进步,逐步积累,积沙成海让孩子慢慢的喜欢上学习,慢慢的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53、《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农历七月,三国时历法,,曹操北征乌桓,进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致所做。这是曹操在进军剿灭乌桓之前所做。和乌桓对峙,是在冬天,民间还有说法是在第二年。这首四言绝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希望能帮
  • 54、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 55、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 56、【观沧海原文】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 57、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 58、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
  • 59、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 60、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6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至:非常。

  • 6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3、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64、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 65、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 66、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 67、部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 68、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69、“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 70、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 7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7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73、日月:太阳与月亮
  • 74、⑴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⑵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 75、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 76、rìyuèzhīxíng,ruòchūqízhōng;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77、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 78、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 79、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 80、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 81、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 82、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 83、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 84、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 8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 86、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 87、①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 88、曹操汉
  • 89、⑴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 90、《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当作于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 91、古诗词鉴赏

  • 92、WINTERGAMES
  • 93、⑵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