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翻译(精选101句)
2023-04-26 08:53:43
2789
- 1、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 2、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等人《资治通鉴》
3、《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 4、而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的司马迁,对刘彻的评价就非常纠结。众所周知,司马迁本身就是刘彻一朝的臣子,曾一度得到刘彻重用,但后期也正因为“得罪”刘彻,才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所谓“腐刑”。司马迁在其皇皇巨著《史记》一书中,几乎对每一个所记载的历史人物都以“太史公曰”的身份和名义予以褒贬、臧否,并因其态度严谨、评价客观而为后世之人所推崇。
- 5、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 6、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 7、治平三年书成。
- 8、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 9、这种万恶的“忠君思想”,其实就是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就是封建专制所要倡导和弘扬的所谓“中华传统”、“民族国粹”,就是封建帝王、封建王朝钳制和统治国民的那把看不见的枷锁和桎梏!
- 10、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 11、以过分的节俭朴素来约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这标准来限制别人,或许就会出现许多失误。
- 1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13、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水利工程也有反映。
- 14、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 15、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 16、如今一概提倡这些使人难以忍受的行为,用它来约束各阶层的人士,勉强施行,必然会疲惫不堪。
- 17、中华经典白文普及本
- 18、较之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能出现这么多的思想家,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那时的思想家数量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的数量吧,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义」,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追求「兼爱非攻」,还有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巧舌如簧的纵横家、阴谋家、法家等等,让这个纷乱复杂的历史时期变得精彩纷呈、生机盎然。
- 1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 20、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 21、《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读的经典。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通鉴》事君的价值,早已光芒不再。但历史是“现在
- 22、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23、值得欣喜的是,现代人已经逐渐觉悟和认识到爱国与爱“人”的区别。人们意识到,自己真正所爱的国、真正要爱的国,应当是生自己、养自己,并有着自己父老乡亲的这片土地——祖国,而并非某个阶段性政权所统治下的国,更非某个类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独裁者”或者由他们所代表的“国”!
- 24、“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治世。或者可以说这是最接近古代理想社会的时期。
- 25、"资治通鉴"是“给所有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做借鉴”的意思,其中"资"字是“供给”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1362年的兴衰更替,确实有不少值得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借鉴的东西。
- 26、国别体:以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 27、治平四年十月初,皇上召大臣讲课,我奉到圣旨,宣读《资治通鉴》。该月九日,臣司马光第一次进读,皇上把御制的序文,当面赐下,吩咐:“等全书完成时加进去。”
- 28、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
- 29、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 30、纽约大学唐德刚教授称之为“一书定天下”。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而中国历史更是世界所有历史书籍中最丰富的,没有一国的历史,能像中国追溯到四千年之前。可惜的是,中国有这么悠久、丰富的历史,自己却看不懂,那是多大的悲剧和遗憾。
- 31、《资治通鉴》中“上令封”到“而退”原文如下:
- 32、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和蒋介石公园偶遇,两人手里共同读的正是此书。
33、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 34、司马光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拥有“端明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的官职,又有皇上圣旨加持,经费和人员十分充足,在资源不匮乏的条件下,耗时十九年才完成了《通鉴》。而父亲是以一个人的能力和简陋的条件在从事翻译,抒发自己的史观。
- 35、而霍光和上官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其中,首先“倒霉”的是上官桀。
- 36、上官家族覆亡后,霍光大权独揽,只手擎天,整个家族的荣华富贵一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炙手可热、如日中天。连偏僻的民间人士都已看出霍光家族极其狂妄、盛极而衰的端倪和趋势。
- 37、历史上对三位“顾命大臣”的评价中,对金日磾的评价不多,对上官桀的评价没有争议——自作自受、咎由自取,而对霍光及其家族的评价则颇为复杂。缘于霍光在汉武帝之后的二十年间,其作用影响至远至大,而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讲,若非霍光辅政,汉朝能否顺利传承,都要打上一个大大问号?!
- 38、金庸先生早年精准预测政治局势,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它帮助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
- 39、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 40、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
- 41、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 42、《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它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泰至玉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褒队物,总结经验,引才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大免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船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
43、欢迎添加个人号“新民君”为好友
- 44、读史若干年,我得出一个结论:皇帝不是“人”!起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他们也不是什么“神”,更不是什么“天子”、“龙种”、“龙子龙孙”。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命名他们的话,那就是“异人”——“异化、变质”了的人,被“至高无上”的权力“异化”了的人、宠坏了的人!
- 45、司马光则认为,霍氏家族落得如此下场,时任皇帝刘病已也难辞其咎。司马光认为,霍光死后,刘病已收回执政大权,此时就不应该再让霍光后代再过分介入朝政,而应该用“提高官阶和增加俸禄的方法,使霍姓家族富有”,并以此远离朝政。但是皇帝没这样做,反而依旧因循旧制,任由霍光后人狂妄膨胀。而在事发之后,刘病已对霍光家族“竟全部屠杀,连一个儿童都不留下,不使霍光保存一线苗裔,……未免刻薄寡恩”。
- 46、国学文库本★
- 47、不过,司马光毕竟也是一代史学名家,他在批判、谴责刘彻的同时,也对刘彻作出了比较公允的定论:“秦政府终于灭亡,而汉王朝却没有事,原因何在?在于刘彻能遵守先王的圣道,知道克制,接受忠告,厌恶被人欺骗蒙蔽,喜好贤能的人,赏罚严明。到了晚年,发现过去的错误,幡然改过,而又托孤得人。这可能就是‘有嬴政之暴,而无嬴政之祸’的缘故吧。”
- 48、公共号:新民说
- 49、因此,关于“苏武牧羊”,封建统治阶级自然要对其大加旌表和褒奖。苏武回国后,刘彻的儿子、新任皇帝刘弗陵下诏,擢升苏武为“典属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移民局局长,享受正部级待遇,并赏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住宅一栋。
- 50、其实,司马迁是在用一种“变相”的、“曲线救国”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刘彻的真实态度。在“孝武本纪”中,司马迁不厌其烦地记录、记载和描述了汉武帝刘彻祭天地、听鬼神,信方士、吊祠官,以祈求江山永固、长生不老的种种荒诞不经的行为和举措。就在这些字里行间的详尽描述中,“太史公”对刘彻的“真实评价”已不言而喻、坦露无遗。
- 51、年,毛泽东在与历史学家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 52、【资治通鉴翻译】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
53、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
- 54、这个英雄失意的结局,忽然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 55、洛邑在镐京的东边,镐京在洛邑的西边,后人为了区别周朝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把镐京时期称作西周,把洛邑时期称作东周。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当时不这么称呼,西东周还是一脉相承。以后的西汉、东汉,北宋、南宋的命名都是这个原因,在王朝名称前加上前后东西南北,在称呼上好区别。
- 56、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
- 57、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 58、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 59、金国人攻破真定府,真定知府李邈殉城而死。起初,李邈听到敌人来到,抄小道派人急送蜡丸裹着的奏章情报,二十四次上书都没有回应。真定城池被包围,李邈一边战斗一边死守,双方相持大四十天。城池已经被攻破陷落后,李邈要跳井自杀,左右手下人拉住他,没有死成。金国将领宗望强迫他跪拜,李邈不屈从,于是用火烧烤他的眉毛胡须及髀骨,也不管,只好把他拘押在燕山府。金国要李邈去做沧州知府,李邈笑而不回答。后来命令他改换衣服,李邈气愤,大声怒骂,金国人击打他的嘴,仍然吸吮血浆不顾。金国人大怒,于是杀害了他。将要死的时候,面容颜色不变
- 60、大分裂时代三〇四—五八九年
- 61、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 62、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63、因此,皇帝们的思维与我们普罗大众的思维就不尽相同。他们一切一切的关注焦点和“奋斗”目标,就是争取权力、捍卫权力、用好权力。他们并不是什么为民谋,也不是什么为国谋,更不是什么为民族、为政声而谋,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能牢牢坐在皇帝那个宝座上。只要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 64、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 65、释义: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 66、你既然是储君,就应当以俭约为先,这样才能继承宗庙。我以前的衣服,都各留了一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以警戒自己。我怕你因为如今做了皇太子而忘记了以往的事,所以把我以前所带的一枚刀,还有一盒酱菜给你,酱菜是你昔日做上士时经常食用的。如果你还记得以前的事,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意。”
- 67、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68、三国时代二二〇—二八〇年
- 69、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大智慧,一书囊括
- 70、父亲从六十四岁译到七十三岁,虽然没有一九六八年在调查局黑牢里那种“甲尽血出,和灰成字”的悲凄,但是《通鉴》十年,是另一个“十年牢狱”。他案牍劳形、翻书阅卷、一笔一刻、一字一格,能译出这一千万字,真够壮烈,幸未成仁。《柏杨版资治通鉴》每册首刷一万本,在台湾只有两千万人口,这种成绩值得欣慰,这也都是现代语文的伟大功绩。
- 71、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 72、柏杨翻译的司马光进呈《资治通鉴》表文:
73、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 74、皇帝与普通人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也有七情六欲、饮食男女,而不一样的地方则在于,普罗大众大多需要通过“奋斗”——也即吃苦耐劳——才能换得一点点这方面的满足和欢娱。而皇帝们,只要用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不仅可以实现,而且还要远超他们的期望值之上。比如在饮食男女方面,底层百姓“一夫一妻”已属奢望,“齐人之福”更是梦想,而皇帝却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秦始皇的阿房宫里,美女更是多到三十六年都用不完。
- 75、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 76、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
- 77、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 78、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 79、战国时代前四八〇—前二二一年
- 80、一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奸雄”的曹操,曾在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群臣和民间对他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霸着朝廷权力不放的“非议”,给出了一段非常大白话的解释。曹操说:
- 81、因为这个儿子是由于妾原踩大脚印而怀孕,所以姜原认为有了这个儿子是不祥的,生下来之后,就把这个孩子「弃之隘巷」。说来也奇怪,这个婴丢在地上,马、牛等动物过去时都不敢踩;又「弃渠中冰上」,这一次更神奇,飞鸟以其冀覆荐之」。所以「姜原以为神」,就把他养大了,因为当初曾经想丢弃,所以就起名叫弃。
- 82、据媒体报道,毛伟人早年在延安时曾公开说过:“现在谈爱国,那是爱谁的国?蒋介石的国吧?”“少数人的国,他们少数人去爱吧”,“一个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有什么脸面代表这个国家?爱这样的国家,就是对祖国的背叛”。
83、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 84、“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 85、整个一篇说辞,充斥着满满的封建忠君报君思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86、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 87、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只为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这就是后来为历朝历代所推崇的“慕虚名而处实祸”那句话的由来!
- 88、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 89、译写工作完成之后,父亲在《中国时报》上发表了一篇诚挚的感言。他说:“感谢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黄金时代,我有幸能够逢到,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心灵自由和人性尊严。假使柏杨版有什么贡献的话,请了解这贡献来自许许多多在这块土地上为民主开放、人权平等的争取,一起流过泪、流过血汗的朋友,希望这个时代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 90、【资治通鉴翻译】第六册:对外扩张
- 91、远流董事长王荣文先生就定一九九三年三月七日为“柏杨日”。那天,在台北诚品书店举行庆祝酒会,为庆祝父亲柏杨的生日,也为庆祝《柏杨版资治通鉴》全书问世。上午时分我跟弟弟本垣就到了现场,我们前去跟陆铿先生、孙观汉先生握手致意,再跟小牛、丽真寒暄时,听到致辞的蒋纬国将军,极有风度地说,他要代表老哥向“柏老”致歉,并走下讲台,两人双手紧握,令在座百位嘉宾为之动容。
- 92、父亲生日,本来是十一月一日,出狱以后,他就更改为三月七日,那正是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他入狱的日子。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把生日改在出狱的那一天以兹庆祝,父亲回答说:“我没有必要感谢他们还给我自由。”
93、一本为皇帝写的书,普通人有什么阅读价值呢?
- 94、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
- 95、十点超级上新价,只要199元!直接省下近四百元!!出版社直发,100%正品。
- 96、“国不爱我,我为什么要爱国”。“一个鼓励为国去死的国家,是不值得人去爱的。”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怎样爱国、为何爱国、爱什么样的国,在认识和觉悟上较之古人已有很大进步和提高。
- 97、帝普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的一个原妃叫姜原,有一次姜原去野外,发现了一个巨人脚印,不知为什么,她看到这个脚印感到「心忻然悦」,想要用自己的脚去踩一下这个脚,就踩了一下,踩了之后却发生一件神奇的事姜原怀孕了。这样一件在今天的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往往认为帝王出世必有「异相」,因此这个事情越描叙越玄奇了。
- 98、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 99、金庸早年写社评,精准预测政局,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它帮助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
- 100、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大智慧,一书囊括
- 101、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