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解释

    1、①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 2、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4、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 6、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 7、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 8、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9、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11、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 12、注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1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14、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 15、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 16、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 17、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18、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 19、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 20、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 21、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 22、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 23、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 24、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 25、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 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27、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②。
  • 28、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 2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0、注释: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应该警惕不要沉溺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应该警惕不要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惕不要贪求占有。
  • 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1、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3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 3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34、【论语全文解释】注释: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 35、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36、【论语全文解释】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 37、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 38、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 39、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 40、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4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42、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 43、“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 44、①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 45、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46、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 47、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 48、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 49、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 50、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 51、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 52、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 53、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 54、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55、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5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5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58、③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 59、④比:亲近、相近、靠近。
  • 60、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 61、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 62、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63、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 64、①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 6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66、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垮女:诲,教诲,教导。女,同“汝”,你。知:通“智”
  • 67、《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 6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69、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 70、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 7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72、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 7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 74、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 75、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 76、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77、②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 78、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 79、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8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81、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82、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83、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 84、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比于我老彭③。”
  • 8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 86、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 87、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 8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89、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 90、②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 91、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 9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93、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数之数;数之终。”
  • 94、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 95、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 96、②有:拥有,找到了,掌握了。道:正道,客观规律,软实力。
  • 97、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 9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99、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 100、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方:一定的地方。
  • 101、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