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叶绍翁的诗(101句)

  • 1、从幽静处入笔,描写繁花似锦的春光,这样的对比,让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把原本冷清的场面,变成生机勃勃的意外,给人惊喜,给人希望。
  • 2、叶绍翁的诗有: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3、尾联写得蓬勃而有生趣,且富有画面感,历来被人激赏。而作者的怅惘之情也因之削减,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 4、《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5、促织:俗称蟋蟀,又称蛐蛐。
  •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七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 6、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七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 7、君王未肯赐西湖,鸥鹭丛中借地居。
  • 8、回顾我这一生的辛苦遭遇,都是因为学了儒家经典,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学而优则仕,忠君报国,死而后已。
  • 9、村内的房屋都建在半山腰的山湾里,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当年却容纳了聪明睿智的叶绍翁,并在此度过了幼年与少年时代。
  • 10、多读几遍陆游和叶绍翁的诗句,会发现,后者的诗,确实更胜一筹。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比起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更有韵味,诗意盎然,宛如古琴的余音,回味无穷。
  • 11、如此忙碌的季节里,那些富家女儿在干什么呢?她们在幽静的庭院里,悠闲地荡着秋千。典型意象的对比,更有视觉冲击力。贫苦农妇在“抱儿送饭”,富家女儿在“荡秋千”;贫苦农妇以灶烟画鬓,而富家女儿则是“红袖”飘飘。如此对比,作者对农家辛苦的同情之意跃然纸上。
  • 12、很显然,叶绍翁删繁化简,把重点着眼于一枝红杏。此处无声胜有声,他省去了万千字,读者却从这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联想到墙内花开满园的盛况。意在言外,用短短几十个字,概括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正是叶绍翁的绝妙之处。
  • 13、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 14、秋风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 15、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 16、王徽之雪夜访戴,而与常人不同的是,王徽之率性而为,他更享受的其实是这一路上愉悦的心境,他在乎的是切身体验到的雪夜乘船到剡溪的过程,至于最后那一声敲门声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这正是王徽之潇洒可爱的地方,这种率性洒脱的风格,也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生动写照。
  • 17、更妙的是,作者在第三句开头用了“争信”二字,即怎能相信,怎能想到。贫苦农妇如此辛苦,怎么也想不到富家女儿可以生活得如此悠闲自在!因此“争信”二字,从农家妇女角度出发,更增强了对比的力度,也增强了讽刺之意,对农家贫妇的同情也增加了一倍。
  • 18、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叶绍翁就只有这一首诗,其实他的存诗量还是比较丰富,我们可以看到的作品有50多首,除了这首《游园不值》外,还有这首《夜书所见》,同样也是写得很不错。这是一首很典型的思乡之作,当时诗人离开故乡独自在各处漂泊,于是在一个寒冷的秋夜,突然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可谓是感慨万千,从而写下了这么一首感伤之作。
  • 19、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老屋,现代人浮躁的、没有着落的身心,一下子平静地着陆了,静静地回归到人类生活的本源。
  • 20、客是旅客的意思。原文: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21、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 22、“一枝红杏”有着代表墙内百花之意,亦有代表春天所有景物之意。可见诗人“以少总多”,表达出了含蓄蕴藉的诗意。除此之外,诗人最后两句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春色”是充满生命力的,是大自然蓬勃的象征,所以再高的围墙也是“关不住”的。所以一切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新生事物,必然会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 23、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上,宋代诗人反观生活,体现哲理,并寄托着诗人的感悟。宋诗把事、景、情、理四个层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互相影响、互相照应的一个有机整体。
  • 24、旧栽松子今能大,新起茅堂不甚高。

  • 25、其白鹭不靠近人,不沾染人间烟火,也不愿意被束缚被拘谨,因此见渔船而惊飞,可见她无争竞之心,却谨慎地保护着自己,冷漠中带着潇洒,封闭中向往自由。
  • 26、Hi~关注王和尚,读绝美宋诗
  • 27、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生平未仕。以诗游于士大夫间。
  • 28、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次游园的经历。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写了自己春日游园的所见和所感。
  • 29、《田家三咏》: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 30、白鹭,因其洁白无瑕,自由自在而常被诗人欣赏。李白有诗赞白鹭说“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北宋梅尧臣也赞美白鹭“不与雁鹜竞,风标亦自闲。”均是着眼于白鹭的“无心而闲”,“无争之欲”。叶绍翁此诗也是如此。
  • 白似雪窗微霁后,暖于酒力半醺时。
  • 31、白似雪窗微霁后,暖于酒力半醺时。
  • 32、点击上方关注桃李国学苑
  • 33、作者渴望回到家乡,用了“肠断”可见思乡情之浓烈,而“归未得”又写出他身居小官,不得自由的无奈。故而他只好“借人篱落种黄花”。一个“借”写出他的寒酸和对当下生活的不满。为何要“种黄花”呢?黄花即菊花,这里很明显用了陶渊明“东篱种菊”的典故,他渴望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决意退隐江湖。
  • 34、交通指南:驾车到丽龙高速龙泉高速路口下高速——后岩村——下樟古村

  • 35、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36、可以说,这首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四种表现方法融合在一起,把说理建立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之上,做到了事、景、情、理的统一。
  • 37、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 38、诗人本来是兴冲冲地赶来游园,希望能够饱览园中的鲜花美景,哪知道却被园中的主人拒之门外,诗人显得很扫兴,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意味了。
  • 39、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40、李白这首绝句,你会背未必懂,天才豪情与愤懑,读后内心悲凉
  • 41、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景色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
  • 42、可是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因为修订版后出,再加上陈起《江湖小集》由于牵涉诗案而名声大振,陈起刻本受到后世讲版本学者的极度重视,传抄者皆以其为据,这就导致该诗流传史上的大部分版本都是前者,只有极少数是后者。
  • 43、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与王徽之的不值、不遇有着相似境遇的事迹并不鲜见。其中,宋代有一个叫叶绍翁的诗人,写了一首《游园不值》的小诗。
  • 44、《游园不值》是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描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所见到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并且还蕴含着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便一定能冲破重重困难,蓬勃发展起来。全诗情景交融,虽然篇幅短小,却意蕴深厚。

  • 45、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 46、《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 47、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48、许学夷《诗源辩体》中所说“古人为诗不惮改削,故多可传……尝观唐人诸选,字有不同,句有增损,正由前后窜削不一故耳。……《才调集》乃唐末人选,而犹未从改本者,盖彼但见初本,尚未见改本故也”,虽然讨论的是唐人选唐诗,但宋人选刻宋诗,自然也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
  • 49、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 50、这首诗是叶绍翁最著名的诗篇。
  • 51、嘉兴界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 52、正是这种淡化目的生活态度,才给诗人带来闲逸之情与悠然之心,也正是这种不管结果如何的超然洒脱的生活审美态度,才真正铸就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 53、宋代诗人叶绍翁,化用陆游的诗句,仅改动一个字,把一枝红杏出墙头,改为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经典名句,广为流传。叶绍翁笔下,关不住地满园春色,后来被引申为挡不住的才华,有着生命活力的新鲜事物。所以,你只管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总有一天,你的实力会惊艳所有人。
  • 54、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 55、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比如: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嘉兴界叶绍翁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田家三咏叶绍翁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田家三咏叶绍翁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
  • 你是否也向往李子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田园生活。这里就是那个驰骋于自然万物间的灵魂有了安放之地。
  • 56、你是否也向往李子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田园生活。这里就是那个驰骋于自然万物间的灵魂有了安放之地。
  • 57、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本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
  • 58、“嫌”和“怜”指涉的对象略有不同,“嫌”字侧重在推测主人嫌弃来访者,“怜”字则侧重在推测主人爱怜园中苍苔。而且,“嫌”字比起“怜”来,情感色彩更浓烈些,显得有些突兀,似乎和整首诗的气氛不那么融洽。但无论用哪一个字,基本意思都差不多,都能引出下一句,扣上诗题中的“不值”二字。
  • 59、关于叶绍翁的生平,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他的诗比他本人更为有名。风景优美的钱塘江边,西湖之畔,他的足迹踏遍每个角落,那里,是他的隐居之地。叶绍翁,原本姓李,他的祖父中过进士,曾在余姚等处任职,后来因为抗金有功升职,任职大理寺丞、刑部郎中。
  • 60、《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田家三咏》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表忠观韩小官人》观里韩风子,无心似有灵。绕廊时自语,扪虱故忘形。午暴松檐暖,晨餐柏叶青。客来知有馈,迎笑立中庭。《出北关二里》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出得城门能几步,船头便有白鸥来。《大涤山》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虎岩月澹迷仙路,
  • 61、在其故居门前,有一汪泉水,刻有“洗笔池”三字,描绘的就是当年叶绍翁在此读书写字、洗笔淘砚的情景。
  • 62、开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诗人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诗人又以幽默的、略带风趣的口吻写来。
  • 63、我轻轻地扣响他的柴门,但是里面迟迟没有人回应。
  • 64、楼借山为障,风吹水作花。

  • 65、虽然陆游比叶绍翁名气更大,但他的诗词,也不是每一首都是精品,有些诗句,对仗工整,韵律严谨,但是却有堆砌辞藻的痕迹。这首诗和他的咏梅比较,无论是意境,还是用词,还是有差距的。
  • 66、其作者客居无聊,内心的乡愁无处排遣,只好看儿童捉蟋蟀来打发时间。儿童的欢乐正好反衬他内心的孤独。
  • 67、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 68、两度驰书未报音,温陵尺纸定千金。
  • 69、《田家三咏》: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 70、就连他饮茶的杯子里,都隐隐有竹叶的身影。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叶绍翁经常用到,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抬头看,蓝天在秋风里更加高远,深秋的枫叶,即使没有寒霜浸染,也已变红。
  • 71、童先孤鹤化,云伴一身闲。碍笋新移路,低墙为看山。几回松下去,锄得茯苓还。赋葛天民栽苇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
  • 72、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饶有趣味地描写了自己游园却遭遇园门紧闭的情景。大概意思便是,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准备一览春光,于是来到了一座花园前,准备进去观赏一下里面的花草树木。于是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人应,便又反复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便猜想也许是园主担心木屐踩坏了他园中的青苔。
  • 73、“应怜”两个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应,表示猜测,怜,表示怜惜,应怜的意思是诗人感到心疼。这两个字刻画出人物微妙的心态。
  • 74、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75、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本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 76、编织篱笆为界将红色木槿花,排打出桥连接断埂。
  • 77、干戈寥落:稀稀落落,寥落意为冷清。在此指宋元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 78、联系到作者所生长的背景,叶绍翁生活在南宋中期,长期隐居在西湖之畔,他是不是也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呢?但是他只看到鲜艳的花瓣从溪水中漂来,而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却遍寻不见。这不能不说暗含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之情。
  • 79、有趣的是,作者下文却不写“动客情”,而是以一个画面结束全诗。夜深之时,看到篱笆外有灯明亮,他知道那是此地的小孩在捉蟋蟀。为何要写儿童捉蟋蟀呢?
  • 80、花儿盛开的时候,粉蝶识香自飞来,哪里需要花儿宣传自己?石悦以当年明月的笔名,写了《明朝那些事儿》,红遍网络的时候,他的领导和同事才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石悦,原来有这么大的本事。
  •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81、《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82、秋风起,梧叶落,萧萧送寒声。
  • 83、一官岂为苏洵冗,诸老宁容贾谊先。
  • 84、纵观全诗,这首诗名为“游园不值”,但诗人借助出墙的红杏展开联想,原有的一点遗憾也消失殆尽了。这本不应存在的审美距离,反倒引人入胜,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所以这就是叶绍翁《游园不值》所产生千古魅力的重要原因。

  • 85、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这两句诗叶绍翁先写作“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在将诗集交付陈起刊刻之后,他修订了诗句,自己将其改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86、由“应怜”,可以看出,诗人对优美外景的喜爱之情,以致他穿着木屐轻轻地踩踏在苔藓上,生怕踩坏了这新鲜的、碧绿的苔藓。
  • 87、应该注意的是,“应怜”乃是推测之意,是作者给主人不在找的理由,而这就把主人的志趣和性格刻画出来了。
  • 88、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89、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 90、叶绍翁的这首《游园不值》,是一首七言绝句,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七言绝句,一般的七绝诗主要以抒情为主,而是这首诗却是以叙事为主。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通过写景来完成叙事,并且做到了景中抒情,景中含情。
  • 91、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百无聊赖之下,只有透过窗户观察夜色中的景物。不远处的江岸上,几户渔家的篱笆间隐隐显出几盏灯火。原来是有小孩子在捉蟋蟀。这样的图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让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的他,也曾这样无忧无虑,也曾在秋夜抓蟋蟀。
  • 92、【叶绍翁的诗】一首诗也改变了诗人一生的命运,因为这首家喻户晓、传唱不衰的小诗也让他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尤其是《游园不值》一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93、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 94、【叶绍翁的诗】叶绍翁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诗人。

  • 95、这两句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它写春景的意境,还在于它以小见大、景中寓理:虽然是一墙之隔的杏花,虽然是一墙之隔的春色,但杏花和春色在这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这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不住的生命力度。
  • 96、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 97、《田家三咏》: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 98、但是,叶绍翁妙笔生花,笔锋一转,把全诗的重点转移到一枝红杏,精彩绝妙,叹为观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是精华所在,也是全诗的灵魂。诗人寓情于景,将春色和红杏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 99、“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中的屐,指木鞋,木鞋的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叫屐齿。花园的主人,难道是害怕行人的木鞋,会踩坏青苔,所以才紧闭花园的大门?任凭诗人怎样敲门,都不肯打开。
  • 100、在这一版本中,《游园不值》一诗前两句作“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门九不开”,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101、叶绍翁另一首名作《夜书所见》的前两句,各版本都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后两句却也存在异文:宋本、汲古阁影宋钞《靖逸小集》以及文津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百家诗存·靖逸小藁》均作“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而文津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江湖小集·叶绍翁靖逸小集》及《两宋名贤集·靖逸小集》则作“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相关内容